人们|虎虎有威风:与虎有关的那些文物( 三 )


皇室中的虎之形象亦有温情的一面 。 乾隆皇帝有一枚寿山石虎钮印 , 印文刻“乾隆御笔” , 印纽雕一母虎将两支幼小的虎仔护在身下的场景 , 显得温馨生动 , 观之令人莞尔 。 这令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的名句:“无情未必真豪杰 , 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 , 回眸时看小於菟 。 ”“於菟”是古代楚地对老虎的别称;即便是兴风狂啸、威风八面的兽中之王 , 亦有爱怜幼崽的温柔一刻 。 这是否也是多子的乾隆帝心境的一种写照呢?
【风引龙虎旗:戎事中的刚猛之虎】
白虎既为西方之神 , 与五行中的“金”相匹 , 主刑判杀伐 , 所以虎的形象常被用于军队与兵戎之事相关的物件中 。
调动军队的信物“虎符”即铸为虎形 。 北宋文豪苏轼曾在《寄刘孝叔》一诗中写宋神宗调兵开边之事:“君王有意诛骄虏 , 椎破铜山铸铜虎 。 ”此处的“铜虎”正指虎符 。 虎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盛行 , 一般从中间对称地分为两半 , 右半边为朝廷所执 , 左半边则归统兵将领 , 使用时需勘验两半虎符彼此契合为一后方可生效;且专符专用 , 同一虎符不能调动多支军队 。 今天的“符合”一词 , 正由此而来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秦代阳陵虎符 , 左右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 , 右在皇帝 , 左在阳陵 。 ”虎符造型质朴雄浑 , 似乎意喻要将士行军作战如虎迅捷刚猛;然而 , 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考证 , 认为这件虎符是子婴(秦三世)降汉时将左半符收齐后一并献上的国家象征 , 是秦帝国兴衰的实物见证 , 思之不由令人感喟 。
在与戎事有关的称谓中 , “虎”无处不在:将军的营帐称“虎帐”;勇猛的战士称“虎贲”“虎士”;武科进士榜称“虎榜”;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则为“虎口”;军机要地称“白虎节堂”……抗击匈奴的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墓前立有巨型卧虎石像一尊 , 大巧不工 , 异常生动 , 仿佛是这位青年将军生前在战场上的英武写照 。 到了明清两代 , 官员官服上的补子中往往会绣入不同的动物形象以代表不同的品阶 , 三品或四品的高阶武官的补子就会绣上老虎 。 《释名·释兵》:“熊虎为旗……军将所建 , 象其猛如熊虎也 。 ”可见以龙、虎、熊等神兽猛禽为旗帜也古已有之 。 诸葛亮《心书·兵机》中道:“将能执兵之权 , 操兵之势 , 而临群下 , 譬如猛虎 , 加之羽翼 , 而翱翔四海 。 ”山林之王如添上翅膀 , 则似乎更加上天入地 , 无所不能 , “如虎添翼”一词正由此而来 。 清代官兵的旗帜中便有以飞虎造型为标志的飞虎旗 , 取飞虎之勇猛 , 以壮军威 。
当然 , 老虎的形象也不总是威风凛凛的 。 故宫所藏的一卷宋人所绘的《搜山图》 , 表现了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 。 图中描绘了各类虎、熊、豕、猴、狐狸、山羊、獐等兽类变成的魔怪在天兵的搜捕追杀下仓皇逃命 , 中段处一只虎怪正因同伴的中箭身死而悚然直立、惊恐万状 , 丝毫没有了素日里的威武凶猛 , 无怪乎学者们将其解读为当时受官兵欺压的百姓化身 。 威震林谷的霸主成了被狩猎的对象 , 倒也令人联想起如今老虎在人类猎杀下濒临灭绝、亟待保护的现状 。
【经眠虎头枕:瓷枕上的蜷卧之虎】
瓷做的枕头在今人看来也许坚硬难用 , 古人却相信瓷枕可以清凉名目 , 认为它是清凉养生的夏日寝具 。 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橱 , 半夜凉初透”中 , 玉枕即指瓷枕 。 纱橱是古代局室内可移动的避暑防蚊的隔间 , 用来消夏最是惬意;然而在重阳节时分 , 天气已逐渐转凉 , 瓷枕与纱橱就让人难免感到一阵初秋的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