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虎虎有威风:与虎有关的那些文物( 二 )


【人们|虎虎有威风:与虎有关的那些文物】【长啸自生风:民俗中的祥瑞之虎】
也许是因为白虎跻身“四神”之一 , 人们逐渐相信它的出现代表着天下的太平昌盛 , 是一种祥瑞之征 。 在古代许多有关祥瑞的文献记载中 , 都可见其身影 。 《中兴征祥》曰:“白虎者 , 仁兽也 。 虎而白色 , 缟身如雪 , 无杂毛 , 怒目短耳、四脚五爪 , 长尾 , 可腾云 , 啸则风兴 。 ”除了浑身毛色雪白 , 白虎的形象好像与普通的老虎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
在广泛的地域内 , 虎的形象都被作为一种可以驱邪、禳灾的神兽 , 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被中国人普遍使用着 。 东汉《风俗通义》中载:“县官常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 。 ”可见以虎作为门神辟邪御凶是古时迎春的传统风俗 。 《风俗通义》中还说:“虎者 , 阳物 , 百兽之长也 , 能执搏挫锐 , 噬食鬼魅 。 ”是以民间百姓、尤其是儿童 , 常穿虎头鞋、戴虎头帽 , 借老虎的威猛辟邪恶、纳祥瑞 。 除了春节时张挂虎形于门上 , 老虎还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节日民俗中 。
故宫所藏的一件明代织物“红地奔虎五毒妆花纱裱片”中反映了民间端午时节的活动 , 其中亦有虎的身影 。 裱片上绣有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五种毒物 , 平日耀武扬威、危害百姓的它们在一只吊睛猛虎的注视下显得孱弱无力 , 不堪一击 。 虎纹比五毒纹样绣得大出数倍不止 , 宛如天神下凡 , 威风凛然 。 它的周身还缠绕着艾叶 , 正符合端午人们佩戴“解毒艾虎”的习俗:古时 , 人们会用艾叶或纸、布等剪成虎形 , 与艾叶粘在一起佩戴 , 这被认为可以祛毒物 , 辟邪祟 。 这种信仰与虎的雄健与力量密切相关——作为“阳物”的代表 , 它被认为可以驱散匿居阴湿之地的蜂虿蛇蝎 , 护佑人们的起居平安 。
【虎为万兽王:皇室中的威重之虎】
《说文》中载 , 虎为“山兽之君” , 没有什么地上的走兽比虎的形象更具王者气象;因此在龙之外 , 虎的形象也常被用于代表皇权与皇室的威厉与森严 。
《河图括地象》载:“圣王感期而兴 , 则有白虎晨鸣 , 雷声于四野 。 ”《援神契》载:“王者德至鸟兽 , 则白虎动 。 ”《宋书·符瑞志》道:“白虎 , 王者不暴虐 , 则白虎仁 , 不害物 。 ”从这些记载中都可以看出虎与王者之间的联动关系 , 白虎如同王的道德化身 , 只有在王者圣明时才有所动作 。
《易》中则说:“大人虎变 , 小人革面 。 ”大意为君王的行动如猛虎般变化万端、雷厉风行;而小人之变则缺乏其气魄 , 只是虚与委蛇地做一些表面文章罢了 。
由此可见 , 虎也经常被用来作为人君的象征 。 这种象征不仅仅存在与精神与气质的对比上 , 也外化在帝王的服制中 。 古代帝王的礼服中常出现“十二章”纹饰 , 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 , 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 象征皇权的至尊与皇帝道德与修养的完美无缺 。 此十二种纹章据说从舜、禹时起便为历代帝王沿用 , 是祭祀、大朝会等重要场合所穿礼服的重要纹饰 。 虎在哪里?正在纹饰“宗彝”之中 。 这种纹饰如同一对酒杯 , 一只绣虎 , 一只绣蜼(音伟 , 一种长尾猿猴 , 传说其性孝) , 以分别代表帝王的威猛和忠孝 。
南越王博物院藏有一件错金铭文青铜虎节 , 亦是虎作为权力象征的一个例子 。 所谓虎节 , 是王之使者奉命远行时可以得到驿站招待食宿的证物 , 因此需要轻便、牢固 , 同时还要反映君王权力的威严 。 这件虎节作伏虎形 , 昂首张口 , 尾部蜷曲上翘 , 虽小而光彩夺目 , 气势凛然 。 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5字:“王命命车途 。 ”表示持虎节者身负王命远行 , 可以此虎节为信符调动车马 。 此时 , 小小的虎节成了权力在国家各处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