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建议给大白实名来正名:给大白实名也是为大白正名

疫情以来 , 身着白色防护服的疫情防控人员以“大白”的称谓 , 成为大众联系最紧密的群体 。核酸检测时有他们 , 运送物资时是他们 , 环境消杀时靠他们 , 维护秩序需要他们——他们的真实身份有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等 , 他们无处不在 , 却又在脱下防护服后无处识别 。近日 , 有网友建议给参与疫情防控的大白实名 , 在防护服上标明责任单位 , 进行职责分类 。
【媒体评建议给大白实名来正名:给大白实名也是为大白正名】

媒体评建议给大白实名来正名:给大白实名也是为大白正名

文章插图
乍看有些突兀 , 细想颇有几分道理 。
毋庸置疑 , 大白是抗疫中十分重要的符号 。防护服下的他们 , 承载着大众的期待与信任 , 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不容忽视 。但伴随着防控任务 , 在权威发布和媒体报道中 , 也出现了少数在工作中越权越界的大白 。在个别地方 , 有大白漠视居民求助 , 怠慢看病送医;也有大白与居民发生冲突 , 乃至出手行为;还有大白对群众恶言相向、缺乏服务精神 。相关个案 , 让暖人心的大白形象 ,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服务粗暴、行为过激、思维僵化的负面标签 。
明明是为人民服务的大白 , 为什么会为难大众、和大众起冲突?这当然和少数人的行为素质有关 , 但也和这个群体相对模糊的身份、岗位、权责有关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说 , 实名可以明确职责权限 , 规范个体行为 。大白处于疫情防控体系的末端 , 面临的任务和责任细碎而繁琐 , 而不同身份的大白权责又不同 。例如参与防控管理的公安民警“大白” , 在维护秩序时可以依法行使执法权 , 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则没有执法权 , 只能配合管理部门进行治理 , 在一些复杂情况中 , 就可能出现越界的行为 。防护服之下 , 社会身份差别被隐匿 , 往往也造成管理职能的模糊 , 消减个体的责任感 。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 , “实名”也是为了保护真正干实事的大白 。前段时间 , 一名大白被车辆撞飞后顾不上追责 , 一瘸一拐继续运送核酸检测样本 , 人们至今不知大白的姓名 。而个别大白违反规定的行为可能会让全体大白“背锅” , 这对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的防疫工作者极不公平 。哲学家韩炳哲提出 , 尊重与姓名相联系 , 匿名与尊重相排斥 。姓名虽然是一个代号 , 但指向的是一个人的全部 。而当身份标识隐藏于白衣之下 , 往往会让尊重隐没于群体叙事 , 让权力越界于微小个体 。与之相对 , 实名更能化解这个矛盾 , 让干实事的大白获得应有尊重 , 形成积极正面的反馈 。由此来看 , 网友建议给大白实名 , 也符合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精神 。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 是现代治理的基本遵循 。大白群体成员较复杂 , 有招募、有自愿、有委派、有抽调等;构成也复杂 , 有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物业人员、保安、警察、司法人员等 。这个群体的权责虽在基层 , 但往往直接对应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权利 , 因而特别需要制约和监督 , 通过实名让制约落实落细到个体 , 也是有效避免越权越界的举措之一 。建议给大白“实名” , 也是为大白“正名” 。只有站在法治的高度 , 把握行政管理的尺度 , 明确职责权限 , 才能守住大白的“白” , 让疫情防控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
责任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