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老门东也有老门西秦淮河边曾机户云集

随着愚园(胡家花园)的重开,门西(与“老门东”相呼应的中华门以西地区)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而要了解老门西的古往今来,探究老门西的民风习俗,不能不说说这里曾经为数众多的机房人家及民间传说 。
古都南京的丝织业发端于六朝东吴时期 。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 。此后,元、明、清三朝都相继在南京设立官办织造局 。
清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丝织锦缎生产达到高峰,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 。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近30万人以此相关产业为生,其中门西约占一半以上 。
“福利一世机杼万家”
晚清至民国时期,南京丝织业逐渐衰落,极力支撑这一行业的机房人家更加集中在门西一带 。据年已八十五岁的贝元德老先生回忆,当时负责行业管理的缎业公所就坐落在三坊巷,靠近江宁县衙(现长乐路西端、原省邮电学校处) 。
缎业公所房屋的设置与一般会馆相近,门联镌刻“福利一世机杼万家”,阐明了济世为民的宗旨,其性质为半官半民,主要是制定并监督行规,帮助解决一些疑难纠纷 。由于机房大户的鼎力支持,缎业公所在南京丝织业极艰难的境地中,使机房人家维持生计发挥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