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恂被废去太子之位,到底是因为什么?

元恂 , 原名拓跋恂 , 孝文帝元宏嫡长子 ,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 , 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根据《魏书》中的记载 , 当年八月 , 北魏孝文帝元(拓跋姓 , 因汉化改革而改元姓)宏出巡嵩山 , 留在洛阳的皇太子元恂却突然“于西掖门内与左右谋 , 欲召牧马轻骑奔代(平城 , 今山西大同 , 北魏南迁前的国都)” 。
元恂为了顺利离开洛阳去平城 , 还杀死了试图阻拦他离开的太子中庶子(有纠正缺违 , 侍从规谏之责)高道悦 。
而元恂想逃离洛阳 , 北上去平城的原因是受不了洛阳夏季的炎热天气 , 史载其“深忌河洛暑热 , 意每追乐北方” , 也就是说 , 他趁着父亲不在 , 召集几千轻骑北上的初衷仅仅是想去避暑 。
但元恂并没能成功 , 被守卫皇宫的禁军将领给拦了下来 。

元恂被废去太子之位,到底是因为什么?

文章插图
随即 , 得到消息且大怒的元宏急忙返回洛阳 , 亲自杖责元恂不说 , 还在当年十二月即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
根据史书记载 , 当得知儿子准备跑到平城去时 , 元宏的反应是“闻之骇惋” , 事后 , 在决定废太子时 , 也表态说:“此小兒今日不灭 , 乃是国家之大祸 。”
元恂不过是因为对气候的不适应 , 想出去避个暑 , 值得元宏如此反应吗?
这要和北魏朝堂上当时紧张的政治氛围说起 。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 , 国土包括当时中国大半个长江以北的区域在内 。
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个国家 , 得到汉地豪族、百姓的认可 , 并让鲜卑人从野蛮向先进步进 , 孝文帝元宏在位时 , 决定进行全盘的汉化改革 。
他强行推动这场改革 , 试图让鲜卑人从包括言行举止、饮食习惯、服饰礼仪在内的各方面习俗 , 都学习和效仿汉文化 。
这场改革当然会得到原本就居住在长城以内的汉地豪族、百姓们的支持 , 但却遭到了部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 。
毕竟 , 这是一场对鲜卑族自身文化习俗、政治形态的完全否定 。
历史上 , 普通的改革都会有反对力量 , 何况如元宏推动的这种全盘否定式的改革 。
反对势力很强大 , 元宏是依靠皇帝的权威和掌握的武力强行在推动改革 , 至皇太子元恂准备出逃平城避暑的这一年 , 各种制度的变动达到顶峰 。
当年元月 , 元宏下令所有的鲜卑人改汉姓 , 并要求鲜卑皇族和贵族和汉姓世家联姻 , 元宏带头改姓 , 带头娶了好几个汉姓世家的女子为妃 , 还给几个弟弟全部另娶了汉姓王妃 。
更重要的是 , 元宏规定鲜卑贵族必须要习汉语、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语 , 三十岁以上的可以慢慢学习) , 否则 , 就不要做官了 。
到了连姓氏和语言都要改变的地步 , 反对汉化改革的鲜卑贵族们也忍不住了 , 他们之间的各种阴谋串联也开始增多 。
在这种保守派和改革派互相较劲的紧张氛围中 , 政治人物的动向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含义 。
皇太子元恂选择在这个时候 , 想带着几千兵马跑到旧都平城去避暑 , 在政治上 , 相当于立起了反对父亲元宏改革的大旗 。
虽然元恂的本意未必想如此 , 但只要他一动 , 就会被鲜卑贵族们利用 , 他的皇太子身份也足够扛起反改革的大旗 。
此前的一年 , 即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 元宏的岳父、太师冯熙(元宏嫡祖母冯太后的亲哥哥 , 有四个女儿都嫁给了元宏 , 其中有两个先后成为皇后)在平城去世 。
一堆鲜卑贵族以此为机 , 鼓动元宏回平城去主持和参加冯熙的葬礼 。
他们希望元宏参加冯熙葬礼是次要目的 , 主要目的是让皇帝回到旧都 , 从而打击元宏迁都洛阳的决策 。
平城是旧都 , 留守的鲜卑老贵族多啊 , 元宏的长辈也有不少留在那 , 难道每次都要从遥远的洛阳赶去参加葬礼?不如把国都迁回来?这是在试探元宏汉化改革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