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介绍,古琴介绍( 二 )


文章插图
【古琴介绍,古琴介绍】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
更多请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