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别称雅号,关于古琴

古琴和古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琴的别称雅号,关于古琴

文章插图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 。筝13弦也有过,钢丝质 。但是一般没有少于这个数的,在近代 。进现代的古筝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这是它的特点 。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 。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 。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我们在学习中国音乐过程中,任何人必须了解一点古琴文化,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 。
古筝是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的繁弦弹拨乐器,外观呈扁长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 。筝身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 。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称前梁和后梁,前梁至弦柱间为有效弦长 。使用由入字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以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 。制作筝时,框板使用红木等质地坚实、木纹顺直的木材,面板和底板采用质地较松软、易于振动的梧桐木 。除了木材外,弦也是筝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音有密切关系 。筝使用的琴弦有丝弦、钢丝弦和尼龙弦三种,它们的音色各不相同 。
古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 。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
古琴别称雅号:“琴”、“七弦琴” 。
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 。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 。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 。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 。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 。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 。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孔子是想通过古琴来陶冶人的情性 。约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 。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 。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 。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 。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 。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 。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 。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 。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 。琴弦用丝制缠弦 。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 。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 。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