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们是什么梗

最近两个月,“涮Q”这个词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流行起来,也闯入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
据了解,“涮Q”一词出自广西桂林70后农民“刘老师”之口 。在视频中,他用带着口音的英语介绍了桂林阳朔的景观,并在最后感谢大家的观看 。

集美们是什么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解读“栓Q”方言蒂/Tik Tok
视频本身很正常,但由于其发音略显滑稽且易于模仿,该片段经网友传播后迅速在短视频平台走红 。在此基础上,网友空传播中国版的“涮Q”,再叠加热梗“真的很欣赏”,通常用来表达一种“对人对事无语”的感觉 。
这种带有地方语调的“方言梗”有很多,有的源于方言或口音,有的则干脆自成体系,以神奇的语调深入人心 。面对这些词,有的人喜爱,有的人钦佩,有的人起初嗤之以鼻 。但在长期语言环境的浸润下,他们可以不自觉地脱口而出,逐渐“登顶” 。
那么,方言梗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呢?不同媒体时代方言的流行有哪些不同的呈现方式?方言和品牌营销有什么关系?下面,TOP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
有“方言梗”的前世
1.0方言的存在和兴起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媒体”手中,方言梗也呈现出由点到面的发散传播形态 。
当时的春晚是社会流行文化的集中缩影,是其传播扩散的助推器,而春晚中的小品则成为方言最好的发酵载体 。
当赵本山、宋丹丹以“白云黑土”的形象表演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品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雄鸡里的战斗机”等充满东北口音味道的台词也刻在了观众的心里;而赵的作品《打工奇遇记》《今日老妈》等至今仍被视为小品界的标配,“宫玉液,181杯”“探戈是践踏”“点头是摇头否,来来来来去”等经典台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唐山话塑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

借助方言的力量,小品在特定场景下还原真实生动,方言也可以通过这个备受期待的平台释放出它原本的魅力 。正是因为小品属性的加入,方言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搞笑、轻松、幽默的标签 。
从此,方言成了各大影视作品的常客 。从贵州方言电影《找枪》,到陕西方言电影《秋菊的故事》,东北方言电影《钢铁之琴》,再到轰动一时的《刘老根》、《武林传奇》、《象牙山的故事》,各种方言作品层出不穷,一时间局面蔚为大观 。
如果说小品中插入的方言主要是有助于趣味性和记忆性的话,那么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功能则更加多样化,既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状态,又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更有利于导演表达作品的核心,形成独特的个人特色 。但这两种艺术类型都让方言在文化表达中占据了更大的席位,增强了方言的存在性 。
在这种背景下,方言作为核心卖点或内容的表现形式,在品牌广告中频繁出现 。比如2014年央视春晚的公益广告《筷子》,通过上海话、吴语、客家话、东北话等不同家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展现了筷子文化的传承,将中国大地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用烟火味激发了大众的乡土情结 。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
2018年,华为mate20手机的一则重庆方言广告在同年成功圈粉 。其实这个广告本身的风格还是比较正常的,主要讲述了宇航员登上Tai 空后用手机拍照时的各种突发情况 。它的卖点很明确,剧情也很有趣 。现在看来是更好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