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他?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

对1949年之后的国人来说 , 对李鸿章最客气的评价大概也是失败的改革者 。1901年11月7日 , 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 。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 , 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 。毁者云其因循守旧 , 苟且偷安 , 不思进取 , 丧权辱国;誉者则曰他尽心竭力 , 为民担忧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梁启超在其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中写道:“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 , 无可疑也 。”一个政治人物 , 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 , 着实不易 。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
甲午战争失败给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自信心造成了沉重打击 , 甚至导致他们在未来100多年间对文化本体价值的迷失 。这种情况 , 说到底仍不过是成王败寇观念的延续罢了 。而李鸿章所谓的失败 , 不在方向却在速度 , 尤其是在日本这个参照国的对比下 , 这种罪恶被无限放大了 。而放大的人 , 恰是失去自信的中国人自己 。
【该如何评价他?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作为政治家 , 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 。军事上 , 由于任人不当 , 没有依靠专家治军 , 尤其甲午一战 , 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 , 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 , 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 , 由于昧于世界大势 , 频频被洋人所欺 。
纵观李鸿章一生 , 他是个失败者 。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 , 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 。梁启超对此做了精确的总结:“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 ,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曰责人昧于大局 , 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 。曰责人畛域难化 , 故习难除 , 而己之畛域固习 , 以视彼等 , 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
细细体味梁氏所说的李鸿章之不足 , 其实是当时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困顿迷茫 。李鸿章个人亦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 。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诸种矛盾交织困扰 , 构成了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 , 李氏一生莫不如此 。
1900年 , 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 。联军很快攻占天津 , 进入北京 。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 。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 , 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 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 , 朝廷“不为遥制” 。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 , 北上调停 。李鸿章首先致电英、法、德、俄、日五国公使 , 提出“先靖内乱 , 再议善后”的解决方案 。列强表示同意李鸿章北上 。李鸿章离开广州时 , 曾对南海知县裴景福感叹:“内乱如何得止?我不能预料 , 惟有竭力磋磨 , 展缓年分 , 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 , 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 钟不鸣了 , 和尚也就死了 。”
李鸿章于上海启程北上 , 由俄国军舰护送抵达天津 。李鸿章垂暮之年 , 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残破不堪 , 不禁放声痛哭 。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 , 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 , 顿教捶碎玉交枝 。皇舆播荡嗟难及 , 敌垒纵横不敢驰 , 曾是卅年辛苦地 , 可怜臣命已如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