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他?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 二 )


李鸿章马不停蹄 , 赶至京城 。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 , 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 , 昼夜烈焰腾空” 。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 。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匡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 , 其余均为“外国辖境” 。其实 , 奕匡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 , 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匡“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
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 , 1901年9月7日 , 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签约之后 , 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 , 每有一次构衅 , 必多一次吃亏 。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 , 创深痛巨 , 薄海惊心 。今议和已成 , 大局少定 , 仍望朝廷坚持定见 , 外修和好 , 内图富强 , 或可渐有转机 。譬诸多病之人 , 善自医调 , 犹恐或伤元气 , 若再好勇斗狠 , 必有性命之忧矣 。
李鸿章为签订和约竭尽了全力 , 离死亡越来越近 。
1900年12月底 , 李鸿章开始生病 , 一个月后高烧不退 。1901年7月 , 李鸿章病情加剧 , 不能视事 。9月 , 又患上伤风 , “鼻塞声重 , 精神困倦” 。《辛丑条约》签字后 , 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 , 饮食不进 。两个月后 , 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 , 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 。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 , 身着殓衣 , 呼之能应 , 口不能语 。
1901年11月7日中午 , 周馥哭号着说:“君有何放心不下 , 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 , 我辈可办 , 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 , 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 , 须臾气绝 。终年78岁 。
李鸿章的一生 , 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 , 壮年戎马 , 中年封疆 , 晚年洋务 。一路扶摇 , 遭遇不为不幸 。”
是的 , 就仕途名位而言 , 李鸿章是幸运的 。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 , 青云直上九重霄 。然而 , 这时世的艰难困顿 , 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 , 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
这古老的中华帝国 , 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 , 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 。她是如此的疲惫、衰老 , 在英气勃勃的现代文明之前 , 这般的捉襟见肘 , 窘迫难堪 。然而 , 她还不甘心就此退却 , 她还试图挣扎 。但这挣扎愈是激烈 , 其结局愈是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无情 。
在滔滔历史洪流前 , 人只是沧海之粟 , 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 。李鸿章也是无力的 , 这是他的不幸 。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
时局惟艰 , 干戈未息 。临终前 , 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 , 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 , 
临事方知一死难 。
三百年来伤国乱 , 
八千里外吊民残 。
秋风宝剑孤臣泪 , 
落日旌旗大将坛 。
海外尘氛犹未息 , 
诸君莫作等闲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