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前的翻译插曲清廷曾满城找人译夷文

1860年8月 , 英国专使额尔金和法国专使葛罗率领英法联军2.5万人并173艘军舰大举侵华 。联军从北塘登陆 , 8月24日占领天津 , 京师门户洞开 , 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被迫率军退守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一线 。面对这一危局 , 咸丰皇帝派怡亲王载垣等前往张家湾与联军议和 。正是在此 , 一个英军翻译出身的谈判代表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 。
是翻译还是主谋?
这个翻译名叫巴夏礼 , 是个中国通 ,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 就担任英国驻华公使濮鼎查的随员 , 此后在厦门、上海、福州英国领事馆里当翻译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发生时 , 巴夏礼就极力鼓吹对华用兵 。1856年 ,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巴夏礼还一度担任代理广州领事 , 在广州风光一时 。
【圆明园被烧前的翻译插曲清廷曾满城找人译夷文】对于清政府而言 , 巴夏礼早就臭名昭著 , 在他担任代理领事期间 , 清廷就将其以重要人物对待 , 两广总督黄宗汉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称 , “不去巴夷 , 粤难未已” , 并且公开悬赏捉拿巴夏礼 , “生擒巴夏礼者 , (赏)数万 , 杀毙者 , 数万” 。等到英法再次北上 , 巴夏礼又不断出现在交涉场合 , 表现傲慢 , 言辞狂悖 , 使得咸丰和前方谈判大臣认定 , 巴夏礼就是英法联军的“谋主” 。
这一判断给了清廷主事者一个“误导” , 即一旦谈判破裂 , 可以擒贼先擒王 , 一举拿下这个“谋主” , 从而在战与和上处于有利位置 。正如怡亲王载垣所言 , 巴夏礼不仅善于用兵 , 而且“各夷均听其指使” , 一旦巴夏礼被擒拿 , “该夷兵心必乱” , 那么“乘此剿办 , 谅可必操胜算” 。
9月14日 , 就在停战协定即将签订之际 , 巴夏礼提出 , 在正式条约签订、双方换约的时候 , 必须向咸丰皇帝当面递交国书 。这一要求的提出 , 恰恰挑战清廷的底线 。理由很简单 , 以前中国的皇帝接见外邦 , 使臣都是三跪九叩 , 山呼万岁 。现在英法公使觐见 , 不仅不跪叩 , 只怕还要逼迫皇帝接受西洋礼节 , 这对于天朝皇帝而言情何以堪 , 这是莫大的屈辱 。
于是 , 冲突无法避免 , 清军方面不仅终止谈判 , 而且一举拿下巴夏礼及英法人员39人 。擒拿巴夏礼并没有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描写的那般戏剧 , 在电影里 , 僧格林沁跟巴夏礼摔跤 , 将后者抛进水池 。现实是 , 他干脆利落地将巴夏礼擒拿羁留 。
满城找人译夷文
擒拿巴夏礼后 , 英法联军没有像清廷预想的那样乱作一团 。相反 , 对于清廷这一严重违反西方国际公法的行为 , 英法联军决意向北京进军 , 加以惩罚 。9月17日当天 , 双方在张家湾交战 , 清军败退 。9月18日 , 在八里桥 , 双方展开最后决战 。尽管清军人数众多、作战英勇 , 但面对武器、战术先进的英法联军仍然一败涂地 , 三万余人伤亡过半 , 僧格林沁只率领数骑逃脱 , 英法联军声称己方只有12人阵亡!经此一战 , 北京彻底暴露在英法联军的炮口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