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

还不知道:清朝知县能不能晋升为知府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清朝的行政体制划分当中,知县跟知府属于上下级别的关系 。在清朝乾隆以后,官阶逐渐成型的情况下,知县属于正七品官,如果是京县知县,就是正六品 。所谓京县知县,不是说单指北京周围的县城,而是特指大兴、宛平、沈阳三个县 。大兴、宛平是北京国都周围的县,沈阳是清朝陪都 。而知府属于从四品官阶 。
如果是按照清朝理论划分来说,知县升任知府,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理论升迁中,也应该如此 。但在实际升迁过程中,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

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

文章插图
这种复杂主要是跟两个方面有关系,一个是清朝知府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清朝的时候,朝廷对知府特别重视,甚至在官员任免上需要由皇帝亲自考核人选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就经常亲自过问知府官员的人选 。朝廷如此重视,其实不难理解 。清朝的时候,知府承担的政务非常繁重 。从财政、钱粮、赋税、教化地方,甚至推行教育、兴修水利等,都需要由知府直接承担 。
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知府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处理实际政务的经验 。在清朝的行政体制当中,省一级的总督、巡抚是不负责处理地方上实际政务,他们主要依靠公文催促底下官员处理 。所以,知府的人选,经常是关系到朝廷政策的实施效果 。
【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在知府的人选当中,主要是督抚一级的官员举荐,以及吏部官员的选拔,还有依靠官员资历进行选拔 。一般来说,知府的人选常常会从地方上选拔考核比较优秀的官员当中遴选出来,而选拔范围一般是比知府官阶稍低的同知一级的官员,或者是同级别的京官 。这个在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
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

文章插图
雍正时期,朝廷经常会把能力比较强的京官调任到地方任职,这个时候,知府的人选就会主要来自京官了 。而乾隆时期,会倾向于把能力较差的地方官调任到京官任职 。但总体而言,朝廷仍是倾向于让优秀的官吏去担任知府 。
从这一点,就可以把很多知县的升迁之路卡住了 。从官阶上,知县似乎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升迁到知府,到如果他们的考核没有通过,达不到朝廷的要求,自然也就跟升迁无缘了 。
而且,从知县到知府,正七品到从四品,还有多个门槛要跨过,稍有不慎,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罢官辞职,乃至锒铛入狱,可谓步步惊心 。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除了由于对知府的严格要求以外,导致知县升迁之路的艰难外,随着清朝中后期官场官员的冗员现象越来越严重,升迁也越来越难 。清朝开国的时候,由于人才短缺,那个时候对官员的要求有放弃,官场上也有足够的职位可以让这些官员,以及从各个途径被提拔到官场的人任职 。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想要当官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官场的职位总是有限的 。这种矛盾下,就出现很多人哪怕获得了当官的资格,也没有官职可以担任 。
清朝升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知县能够升任成为知府吗

文章插图
到了清朝中后期,很多人连知县都混不上 。因为想要获得一个当官的名额实在太难 。如此艰难的当官途径,自然让很多人无法升迁 。再加上后期朝政腐败,即便是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也无法升迁 。如果没有足够强硬的关系,即便是那些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也可能一辈子都是知县官职,无法升任知府 。
如此种种情况,也造就了后来清朝官场的种种怪现象,令人笑之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