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薛宣与薛修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何会产生矛盾?

薛宣,字赣君,西汉丞相,汉宣帝刘询的女婿 。“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
汉成帝时期,高阳候薛宣与弟弟薛修闹翻了,亲兄弟发生矛盾的导火索竟然是二人的继母 。
事情是这样的,高阳候薛宣原本有两个兄弟,薛宣是老大,二弟弟薛明官至少府,三弟弟薛修官至京兆尹,他们的父亲早亡,父亲后来续弦娶了一位女子,兄弟三人就有了继母 。
后来薛父去世了,这位后母没有自己的孩子,因为跟老三薛修关系好,后来就跟随老三薛修生活,这位继母在和三兄弟一起生活的时候,并没有苛待三兄弟,反而对三兄弟很好,所以父亲去世后,三兄弟也打算好好的奉养这位继母,给这位继母好好的养老 。
有意思的是,这位谁都不跟,就看好老三薛修了,薛修去哪里上班,都把这位继母带在身边一起生活,连身为长子的薛宣想要接继母去长安享受一下长安城的繁华,居然都接不走 。
后来这位继母去世了,薛修悲痛欲绝,居然要辞官,在继母的墓地跟前,搭一个草房子为继母守孝三年 。
身为大哥的薛宣知道三弟弟要辞官给继母守孝三年,先是诧异,震惊,后来便是十分生气,如果是亲爹亲娘,那么守孝三年无可厚非,但是为了一个继母,还要辞官守孝,是不是有点过了 。
堂堂一个京兆尹,朝廷官员,一个继子为继母辞官,在墓地跟前守孝三年,传出去,人们不会认为是继子仁孝,而是会认为,这位继子和继母之间一定是有点什么,不然为什么这位继子死了一个继母会如此痛不欲生,几乎像是死去了多年的结发妻子一样 。
薛宣苦口婆心地劝导弟弟薛修不要辞官,薛修不听,执意辞官守孝,最后兄弟二人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

历史上薛宣与薛修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何会产生矛盾?

文章插图
更离奇的是,这位为继母守孝的京兆尹薛修,后来并没有重新做官,而是不知所终,有人说薛修是借着继母过世,辞官远离朝廷,还有人说薛修是担心被自己的倒霉哥哥薛宣连累躲起来了 。
真相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薛宣和薛修兄弟二人失和定不会单单是因为继母一事 。
薛宣,字赣君,东海郡郯县人 。
薛宣最开始只是一个芝麻都算不上的小官,薛宣曾经担任过廷尉文书的佐史,都船监狱的狱吏,都是一些升迁很艰难的小喽啰 。
后来朝廷为大司农下级官员打开了一条晋升通道,要通选拔清廉官吏,补任上级官员,薛宣就根据这次选拔,补任为一个小地方的县丞 。
薛宣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丞,虽然官位比之前的文书,狱史高出很多,但是想要升迁上去,也是很艰难的,幸好薛宣能够连续的遇上赏识他的贵人相助 。
薛宣的第一个贵人就是琅琊太守赵贡,赵贡在巡视下级各县区的时候,认识了薛宣,因为欣赏薛宣的才能,让薛宣作为随从跟随自己巡视下级各县,这位太守在和薛宣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薛宣能力非凡,不用一般,将来若是有机会,一定会青云直上 。
赵贡仔细地考虑过,以自己的能力,若是要在往上走一步恐怕是难上加难,若是能够将薛宣扶持上去,将来薛宣不仅会成为自己的助力,还会对自己投桃报李,自己做到了如今的太守一职,已经是十分满足,但是自己的孩子将来若是能够得到薛宣的照顾,那么自己也算是很欣慰了 。
于是赵贡亲自在家中设宴招待了薛宣,让薛宣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郑重地嘱咐薛宣说,如果将来你有一天做了丞相,能够让我的两个儿子做丞相史就好了 。
后来经过赵贡的推荐,薛宣做了乐浪县丞 。之后,薛宣就像遇见了神助攻一样,被不同的高官连连推荐,一路做到了长安令 。
薛宣在做长安令期间,因为政绩出色,被人们认可,贤明的名声传遍了长安城,后来薛宣因为通晓法律条文,被汉元帝刘奭提拔为御史中丞 。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去世,汉成帝刘骜继位 。
汉成帝即位之后,薛宣依然担任御史中丞,但是薛宣很有上进心,因为薛宣是从民间上来的,所以总是能够根据吏治民生提出更切实有效的建议,薛宣的很多建议都被汉成帝采纳了,因此薛宣得到了汉成帝的赏识 。
不止如此,薛宣还十分的公正廉洁,是非分明,见到一些不称职,德行不好的官员,薛宣就上书弹劾,经过调查,薛宣所弹劾的官员都是真实有罪的,于是薛宣的公正严明的名声在长安城中的高官权贵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
后来汉成帝将薛宣下放到地方,准备将薛宣历练一番再他把上来担任高位,就将薛宣调任为淮阳太守,薛宣一到淮阳就将淮阳治理的很好,朝廷的政令和教化,都在淮阳推行的很好,当时陈留郡经常有盗贼骚扰百姓,汉成帝就又将薛宣调任为陈留太守,薛宣上任陈留太守之后,很快将盗贼清除干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