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是谁写的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吗

卧薪尝胆是谁写的,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对于它的历史故事也是众人熟知的,讲的是越王勾践吃苦数十年,每天在柴房里睡觉,吃苦胆,坚忍数十年后终于重新夺回政权的故事,而这个最初是在《史记》里面就有记载的 。
【卧薪尝胆是谁写的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吗】卧薪尝胆典故: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 。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
网络配图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 。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 。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
网络配图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
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
历史考证: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 。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 。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 。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 。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 。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 。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