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为何要有嫡庶之分

古代为何要有“嫡”“庶”之分?
嫡 , 正妻为嫡 , 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 , 即正宗之意 。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 , 因古代有立嫡 , 立长的规矩 。
网络配图
庶出 , 庶 , 旁支也 , 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 。嫡为大宗 , 庶为小宗 。庶出子嗣一般不虑继位 , 但有立贤之说 , 所可立为太子或世子 。
古代的时候考虑继承人 , 一是立长 , 二是立嫡 , 三是立贤 , 大多数情况下用第二种 , 因为皇帝会有很多个儿子 , 万一他们都想做皇帝 , 就会引起宫变 , 皇帝立了这个 , 剩下的都不服气 , 皇帝就麻烦了 。所以祖宗就定了一个死规矩 , 皇后是正宫娘娘 , 只有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出 , 她的第一个儿子就是继承人 , 这样就没有争议 , 太子之位就只有一个了 。
就像历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 当时的太子就是嫡子 , 这是毋庸置疑 , 所有人认同的 , 就算有皇子想要太子之位 , 只要被发现那是很有可能被杀的 。然而因太子不自爱导致被废 , 才有了后面的夺嫡事件 。
那么为何要有“嫡”“庶”之分?
网络配图
这要从周代的宗法制度说起 。“宗法制度” , 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的价值 , 包括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个人身份 。宗法制度的社会 , 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嫡庶” 。简单的说 , 大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嫡(嫡出) , 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庶(庶出) 。比如周代的大王 , 他与王后产下的儿子就是“嫡”(嫡出) , 他与妃子产下的儿子就叫“庶”(庶出) 。
庶嫡之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为了继承 。前一代大王 , 即统治者去世了 , 他的接班人如何决定?比如周王朝的天下 , 就是姬姓的 , 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带领一帮人推翻商王朝 , 打下来的天下 , 江山当然姓“姬”而不能够是别人的了 。
可是 , 坐天下的大位传递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承接?周大王的儿子很多 , 如果大家都想要争夺天王的位子 , 就会发生流血事件 , 天下就会大乱 。
【揭秘:古代为何要有嫡庶之分】于是 , 根据历史上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 , 周王朝改造、确定并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大位由嫡子 , 并且是最先出世的那个嫡子来继承 , 也就是说 , 大王与王后结合后生的儿子 , 最大的那一个 , 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 其他的都是非法的 。除非王与后没有男性后代 , 才可以有替代品(庶出)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就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网络配图
“宗法”设立的本意 , 其实是古人想要依靠人类自然形成的血缘的亲疏 , 来划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嫡出的地位高 , 庶出的地位低 , 地位低的权力比地位高的权力小 , 地位高的受到地位低的尊敬和拥戴 , 并由这种自然形成的地位差别 , 来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让大家从小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思维:嫡庶的区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宗法相当于现代人理解的“法律” , 谁要是侵犯了、扰乱了、冲击了按照血脉关系排列起来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等级关系制度 , 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