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割发代首前后辩:是不是作秀?

曹操的大墓被发现、发掘之际 , 想起了“割发代首”的故事 。拉来一议 , 说是赶时髦也罢 , 说是有感而发也罢 。
【曹操之割发代首前后辩:是不是作秀?】网络配图
割发代首一事 , 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 , 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 都有记载或渲染 , 说明确有其事 , 只是立场与态度 , 《曹瞒传》与《三国演义》不尽相同 。前者只是客观描写;后者则有明显贬抑 , 重在说曹操狡诈 。其实如果不带偏见 , 很难得出这一结论 。倘若不信 , 且让我们还原一下那段场景 ——— 不妨以《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润色的为准 。
建安三年夏天 , 曹操亲率大军 , 兵发宛城讨张绣 。此时麦子已熟 , 但老百姓恐于兵乱 , 不敢去田里收割 。曹操于是下令:“大小将校 , 凡过麦田 , 但有践踏者 , 并皆斩首 。”有了最高指示 , 谁也不敢拿脑袋开玩笑 , 官军皆下马以手扶麦 , 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 。然而下令者本人却没有下马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 恰在此时 , 地里倏地飞起一只斑鸠 , 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 , 窜进了麦地 , 踩倒了一片麦子 。曹操随即叫来行军主簿 , 令其按规定治自己的践麦之罪 。主簿一听 , 忙说:“丞相怎么能够治罪呢?”曹操这时便讲了一番豪言壮语:“我制定的法律 , 我自己却违犯了 , 这样怎么服众?”一边说着 , 一边还真的拿起佩剑往自己的脖子上比划 。
众人一看 , 赶快拦住 。这时谋士郭嘉道:“《春秋》上不是写着么:法不加于尊 。丞相统率大军 , 岂可自戕?”曹操仔细一想 , 才说:“既然《春秋》上说过了 , 那我姑且免死 。”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 , 算作自我惩罚 。《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拔刀割发权为首 , 方见曹瞒诈术深 。”
网络配图
起初曹操在制定不准践踏麦田的军法时 , 有没有将自己考虑在内呢?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连自己也计算在内了 , 但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去践踏麦田;二是没将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 , 军法只是对着别人的 。从后来事情的发展进程看 , 曹操无疑是“亲自”在内的 , 否则他在马踏麦田之后 , 就装聋作哑不吱声了 , 何必又要抹脖子又要割头发的?可见曹操还是一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干部 。
然而 , 恰恰是制定军法的人 , 带头违反了军法 。这一来 , 就有了好戏看 。曹操说话算数 , 坚持按原则办事 , 不管是谁 , 法律面前 , 人人平等 。于是就让人来对他执行死刑 。可是那个负责执法的主簿不干了 , 他说:“丞相怎么能治罪呢?”在主簿看来 , 法律只是对着下边的 , “刑不上大夫”嘛 。领导制定法律 , 是要下属来遵守的 , 领导只是监督、检查而已 , 根本不在范围之内 , 你让我怎么执行?你看这个马屁拍的!
此时的曹操 , 如果就坡下驴 , 见好就收 , 也就罢了 。他偏不 , 还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地说:“我制定的法律 , 我自己就应当遵守!”说得兴起 , 干脆拔出佩剑 , 就要往脖子上抹 。众人一见 , 赶忙夺下 。这个情节 , 曹操入戏有点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