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喜欢用小人?难道是惺惺相惜?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发布《求贤令》 , 第一次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 , 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 唯才是举 , 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 进一步指出 , “夫有行之士 , 未必能进取 , 进取之士 , 未必能有行也 。”主张对于有缺点的人 , 不能废弃不用 , 不管是卑贱的 , 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 , 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 , 都要推荐 , 《三国演义》没有提及这些《求贤令》 , 它通过对曹操用人事迹的描述 , 把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反映得很具体 。
网络配图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 有本事的人大都投靠他 , 故魏国人才甚众 , 谋臣有荀彧 , 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毛阶、贾翊: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将及许褚、典韦等猛将 。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 。其中谋臣的佼佼者 , 除了前面谈的杰出战略家苟彧外 , 郭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谋士 。他为曹操多出奇计 , 而每计必中 。
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遗计定辽东”里 , 特别谈及他的超人智计 。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后 , 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 夏侯谆等将主张乘胜追击 , 曹操笑说:“不烦诸公虎威 。数日之后 , 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 。”诸将皆不肯信 。数日后 , 忽报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 。众皆大惊 。
使者呈上书信 。操大笑脱 , ”不出奉孝所料!”众官问其故 , 操遂出郭嘉遗书以示之 。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 , 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 , 二袁在投必疑 。若以兵击之 , 心并力迎敌 , 急不可下;若缓之 , 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 , 其势然也 。”这便是郭嘉的“急之则合 , 缓之则离”的定辽东策略 。
“典韦寨门死拒敌”(第十七回) , “许褚裸衣战马超”(第五十九回) , ”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七回) , “徐公明大战沔水” (第七十六回) , 生动地描述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猛将的英勇事迹 。这些猛将 , 有的原是俘虏 , 有的是亡命之徒 , 有的是出身于行伍 , 都因得曹操的赏识而被捉拔为大将 。上述的谋士、广将来自“五湖四海”聚集于曹保身边 , 为他出谋献策、效命沙场 , 故曹操能统一北方 , 雄视中国 。
网络配图
虽不得关羽其人 , 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 。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 。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已为曹操所赏识 , 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 , 以促其归降 。尔后 , 封官爵 , 赠美女 , 上马一提金 , 下马一提银 , 极尽其笼络之能事 。曹操如此敬重 , 关羽便以斩颜良、文丑以报之 。关羽之去 , 曹操遵约“开绿灯” , 并亲往赠袍送别 。如非曹操放行 , 关羽纵有天大本事 , 能过五关斩六将 , 最后也走不了 。正因曹操如此爱才 , 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 , 故关羽在华容道甘犯军令状 , 义释了曹操 。关羽不感其知遇之恩 , 曹操是逃不脱华容道的 , 他早已成为刀下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