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核酸检测产业没有未来 疫情红利还能吃多久( 三 )


火热的上市潮背面 , 是一级市场投资人的冷淡 。
多位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人向八点健闻表示 , 新冠核酸检测这类项目不可持续 , 不在考虑范畴之中 , “投资关注未来长期的成长性 , 一瞬间的项目从不考虑 。”
核酸检测所属的分子诊断领域 , 投资热潮在2017~2018年左右 。当时 , 机构投资人便已经投资过一轮行业内公司 。到了目前阶段 , 尽管大规模核酸检测业务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 但机构投资人并不认可其产业价值 , 更不会给出高估值————圣湘生物在高峰时期的估值达400多亿 , 现在连200亿都不到 , 可谓断崖式下跌 。
企业想要融资 , 就不得不面对投资人的拷问:新冠疫情后 , 业务发展可否持续?
九鼎投资大健康部孟详睿表示 , 虽然分子诊断代表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 但几年内 , 除去新冠业务 , 最多也就是两三百亿的市场空间 , “支撑几个上市公司可以 , 一下子涌入好几十个(上市公司)怎么可能?”
【业内:核酸检测产业没有未来 疫情红利还能吃多久】投资人曾鸥分析 , 这一轮递交IPO材料的涉核酸检测公司中 , 除了没有技术含量的公司 , 康为世纪和翌圣生物的主营业务是上游原料进口替代 , 新冠业务占比不高 , 也就35%左右 , “它们属于这一波被误伤的 。”
而对于没有技术含量的核酸检测公司 , 上述IVD企业负责人表示 , “不少企业已经把后面10年的测试量都做完了 。”
他进一步分析 , 靠核酸检测发迹、已经赚了一波快钱的核酸检测头部企业 , 已经在考虑下一步 。比如转向同是分子检测的基因测序、又或者涉足免疫检测等增长量较大的业务 。这类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 , 加强临床转化 。
核酸检测试剂供应链龙头企业达安基因 , 便在前几日将所有常规核酸(非新冠类)诊断试剂产品主动申请降价 , 通过大幅度降价以提高竞争力 。“价格降幅甚至超越集采” , 行业人士评价 , 达安基因此次调价击穿了核酸检测产品的价格体系 。
IVD企业品牌战略顾问张洪华向八点健闻 , 达安基因的降价战略会使得其他企业难以竞争 , 淘汰一批竞争对手 , 扩大客户量和用户规模 。
此前 , 有从业者同八点健闻分析:检测量增加 , 操作人员要增加 , 机器也要被占用 。在这种情况下 , 几乎很难再靠规模的增加 , 把边际的成本进一步降下来 , 规模经济几乎毫无优势 。
而这种规模不经济的另一面则是:一旦未来不需要做如此频繁的新冠核酸检测了 , 这些设备和人员马上变成闲置 。于是 , 等到常态化核酸的阶段结束 , 这些积累下来的庞大产能 , 几乎很难找到相应规模的替代业务 。
上海某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创始人向八点健闻介绍 , 在疫情期间 , 上海的日核酸检测能力从100多万管增加到了850多万管 。
“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在想办法扩产能 , 其中一家为了完成疫情的核酸检测 , 把PCR仪从20多台扩张到了近300台 , 单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就达数千万” , 而同时他又发问 , 疫情结束后 , “还有什么别的业务能用到这么多台仪器?”
更可悲的是 , 巨量的市场并没有帮助整个产业完成人才与技术的转化 。
一位行业投资人坦言 , 疫情只是让相关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 , 但大多企业缺乏很好的员工激励机制 , 人员待遇以及优秀人才的流入 , 仍是难题 。
据透露 , 早在今年5月份 , 就有一些不太看好后市的第三方实验室找到FA(Financial Advisor , 融资顾问)寻求脱手 。曾鸥认为 , 在检验检测领域 , 下一步的标的大概率会出现在合成生物领域 。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