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核酸检测产业没有未来 疫情红利还能吃多久( 二 )


骑虎难下的一年
仅是今年 , 被公开的核酸造假已达至少7起 。
自1月份郑州金域医学负责人“引起新冠病毒传播”开始 , 这个疫情后急遽膨胀的行业 , 丑态百出 。
一些实验室检出阳性却故意隐瞒不报 , 或出具假阳性报告;一些超能力承揽业务 , 拖延报告出具时间;还有实验室扩充原始监测数据 , 稀释检测样本 , 试图降低成本 。
投资人曾鸥表示 , 疫情期间爆出的核酸检测行业的问题 , 最为严重的依次是:检测结果不准确或干脆造假、检测机构的各种合规问题、以及检测机构的准入和资质问题 。
有媒体统计 , 今年6月~7月间 , 不少省份进行了核酸机构的大排查 , 数据显示有250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责令整改 , 其中不乏一批知名上市公司的子公司 。
而随着时间推移 , 核酸产业已从两年前爆发式的造富神话 , 走到了强弩之末 。从最开始做一次自费核酸200元的价格 , 到10混1最高收费不超过2.6元/人次 , 政府集采后核酸采样价格的大跳水 , 直接冲击了整个产业链 。
为了在不断摊薄的利润中捞到最后一桶金 , 曾高歌猛进冲进行业的下游服务商 , 乱象肇生 。
深圳某公司一位负责核酸业务的管理者赵斌(化名)告诉八点健闻 , 集采过后 , 目前利润高的主要是出口型企业 , 其次是上游做试剂耗材的原料厂商 , 而下游做检测服务的利润最低 , 不仅要承担巨额应收账款 , 还得贷款支付工资、试剂耗材等费用 。
“鲜为人知的是 , 医院采样也分了一部分收入过去 。企业承担了采样管、试纸、转运司机、实验室全流程、结果报告、问题投诉等责任 , 也分了一部分收入 。”
外界看来赚得盆满钵满的服务商实验室 , 增长乏力 , 而债务是这些服务商最沉重的负担 。
“他们前期确实是赚了钱 , 但今年骑虎难下 。”一家IVD企业负责人向八点健闻表示 , 这背后 , 是政府财政吃紧带给他们的债务负担 。
“全民核酸做了一段时间 , 核酸检测服务商的应收账款非常庞大 , 账期拖了半年甚至一年 , 现金流压力急剧增加 。”
据《科创板日报》梳理 ,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 , 多家核酸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明显提升 。例如Q3营收156亿元的迪安诊断 , 应收账款高达108亿元 , 占比69% 。
除了债务导致的现金流吃紧 , 在另一面 , 核酸检测的利润也在逐渐摊薄 。两面夹击下 , 服务商们倍感无奈 。
“两年前服务商的利润率是挺高的 , 估计有50% , 但是采样的量非常小 。”赵斌表示 , 常态化核酸后 , 政府集采压价 。现在做单管、5混1肯定亏钱 , 但企业不能不做 。10混1如果量大 , 利润能达到10% , 20混1利润最高 , 但几乎没有订单量 。再减去银行贷款和坏账 , 服务商的利润估计所剩无几 。
一位业内人士也向八点健闻证实 , 将试管、拭子、管装液体和人工等计算在内 , 单管利润基本是20混一的80% 。
为了压缩成本 , 服务商更倾向于做大规模的混检 , 甚至在违法的边缘游走 。
一位病毒学家向八点健闻表示 , 业内部分企业甚至做了100混1 。“他们从10个10混1的管子里各采0.1毫升 , 混在一起做一次检测 , 成本就可以下降98% 。”
赵斌认为 , 上述混检行为是很明显违规的 , 相关门会严厉处罚 , 大多数企业应该不敢这么做 。
一边IPO上市 , 一边被投资人打入冷宫
疫情三年 , 让中国的医学检测实验室从一千余家增长至万余家 , 基础设施扩张突飞猛进 。
这些“疫情遗产”或许不仅能在疫情后继续发光发热 , 而且已经把一些公司早早送上了IPO的道路 。
目前 , 内地涉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IPO公司共计13家 , 其中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和菲鹏生物4家公司已通过了上市程序 , 但尚未登陆资本市场 。除此以外 , 今年唯一过会且正式上市的涉核酸检测公司仅有康为世纪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