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专用大字典,姓张延字辈五行缺水土该怎么起名( 四 )


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社会过不去,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音,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吃亏的还是自己 。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 。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所以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 。如果要用,最好通过联缀成义的办法标示音读 。例如:崔乐天、孟乐章 。前者通过“天 ”说明“乐”当读le,后者通过“章”说明“乐”读yue 。最后一个用意义告诉你应读什么 。
汉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个音 。这样的多音
字在起名时就不必担心使用时会产生误读 。
5、忌读“绕口”字
起名有时可以得用叠音的方法 。例如:丁 丁、方 芳、辛欣等 。如果不是叠音的姓名,名和姓的发音方法就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读起来不顺口,达不到的效果 。有些名字读起来费劲、吃力,弄不好就会读错、听错 。原因在于取名用字拗口,几乎成了“绕口令”,如沈既济、夏亚一、周啸潮、耿精忠、姜嘉锵、张昌商、胡楚父、陈云林、傅筑夫等 。这些名字,有的连用两个同声母字,如亚一、姜嘉等 。有的连用两个同韵字,如既济、夏亚、啸嘲、胡富、励芝等 。前一种是双声,后一类是叠韵 。有的三个字同韵,如张昌商、胡楚父、陈云林、傅筑夫等 。所谓“绕口”字,主要是指双声字、叠韵字和同音字 。由于声母相同,连续起来发音费力;韵部相同的字连读,发音也较困难;所以,双声叠韵是造成“绕口”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忌用“拗口”字起名,主要是指不用双声、叠韵字起名 。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好办得多了 。
符合音美标准的起名,应当是名和姓的声母不同组,韵母不同类 。例如:彭涛、冯企、娄韵、齐飞、余声、万鸿等 。这些起名,由于起名和姓的声韵异组异类,因而声音有了变化,读起来比较顺口悦耳 。
6、 忌读不雅的谐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弄和谐谑,成为人们开玩笑的谈资,产生某种滑稽的喜剧效果 。这种语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生活中某些熟语,一是贬义词 。例如:宫岸菊(公安局)、蔡道(菜刀)、卢辉(炉灰)、何商(和尚)、陶华韵(桃花运)、李宗同(李总统)、汤虬(糖球)、包敏华(苞米花)等 。
上述谐音使姓名显得不够严肃,不够庄重,在大庭广众之下容易授人以笑柄 。另外有一些名字易被人误解为贬义词,如:白研良(白眼狼)、胡礼经(狐狸精)、沈晶柄(神经病)等 。
这种谐音往往变成绰号 。父母起名时,如不慎重,很容易给儿女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到那时可就悔之晚矣 。
7、 忌讳过于时髦的字
在历史的任何阶段,总会涌现出一些极为时髦的字眼儿 。如果起名时追逐这样的字,
必然使人感到家长文化素质差,简单是俗不可耐,而且这样的名字,也容易重复 。五十年代的“建国”,七十年代的 “卫东”,可以说遍及大江南北;“李建国”、“马建国”、“陈建国”、“王卫东”、“刘卫东”、“赵卫东”……又可谓千人一面 。由于政治狂热情绪的蔓延,把政治色彩溶入姓名中,曾一度成为最时髦的事情 。诚然,名字的确需要色彩去点缀,但姓名的色彩需要五颜六色 。人人都去追逐时髦的字眼儿,也未免太单调乏味了 。由此不能不让人深思,虽然我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并且讲究“忠”、“孝”之类的字眼儿,如果剔除范字,“忠”、“孝”之类的字眼儿使用频率并不高 。这说明古人起名也不喜欢赶时髦 。历代儒家大师,那些拼起向人们灌输“忠孝仁义”的大儒们,哪一位名字里有“忠”、“孝”之类的字眼儿?孔子讲了一辈子“仁”,他为儿子起名却用了鱼类的名字鲤 。追逐政治上的时髦字眼儿,只是政治上幼稚和肤浅的表现 。这是追逐时髦的一个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