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专用大字典,姓张延字辈五行缺水土该怎么起名( 三 )


2、 忌讳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 。如果起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起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 。
人们在使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 。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起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 。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 。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 。领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国因为领导然连你的名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 。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 。
起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 。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我国汉字的数量非常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午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 。旧时人们起名,喜欢翻看《康熙字典》这是不足取的 。我们要使用工具书,最理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 。它在每个字下还收录词语,这对于起名很有参考价值 。使用这部工具书也要注意,里面的生僻字,使用时要注意避开 。
3、 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有些人起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 。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 。这种起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 的微乎其微 。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 。
有些人取名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起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驰,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 。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 。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 。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 。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 。
在运用字形起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 。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 。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此外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大弓、计午言、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 。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 。古人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字振皋羽,字即由名拆开而成 。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都属此类 。还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等 。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如清代的胡珏号古月老人,徐渭号水月田道,则又分名入号 。
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划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如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4、忌讳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 。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乐字 。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 。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 。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 。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种读法,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