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在成为丞相后,都有哪些作为?

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去世,汉成帝刘骜继位,汉成帝即位之后,所有汉朝的臣民都期待着汉成帝能够给汉朝带来新气象,于是汉成帝真的为汉朝惩治了一个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就是汉朝第一宦官石显 。
汉成帝示怎样惩治石显的呢?说起来也是比较戏剧性的 。
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深得汉元帝信任,甚至到了每件事都征求石显的意见的程度,以至于石显渐渐在朝廷做大 。在石显得势的时候,石显就开始疯狂的党同伐异,因为石显的迫害,很多朝廷重臣被汉元帝质疑,退出朝堂,更有甚者直接被石显给逼死了,比如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 。

匡衡在成为丞相后,都有哪些作为?

文章插图
汉元帝非常宠信石显,所以在整个汉元帝时期,石显在汉朝都是横着走的,直到汉元帝去世,再也没有人保护石显了,汉成帝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将石显这颗毒瘤拔除,但是要拔除石显这颗毒瘤需要一个突破口 。
而这时候,一向和石显同流合污的丞相匡衡在汉成帝继位之后,第一个弹劾石显,匡衡将石显所犯的罪,一桩桩一件件地列出来,上奏汉成帝,经过调查,石显的罪都是证据确凿,应该判处死罪,但是汉成帝考虑到汉元帝刚刚过世,于是决定将石显贬为庶民发回原籍就好了 。
于是石显在同伴匡衡的背叛之下,被狠狠地打击了,一代宦官石显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同伴的手下 。
匡衡之所以弹劾石显,是为了自保,石显已经被汉成帝看透了,汉成帝是绝对容不下石显的,如果汉成帝亲自动手除掉石显,难免会留下话柄,如果是石显自己出事了,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汉成帝不会留下任何不好的名声 。
石显去世之后,匡衡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其实匡衡做丞相的能力是可以的,汉成帝也没有想着动匡衡,但是架不住匡衡之前和石显同流合污的时候,也打压朝臣,并且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迫害平定西域小国的陈汤,幸好陈汤心态好,并没有影响心情 。
匡衡既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又得罪了朝臣,群臣必然不是放过匡衡,群臣们收集了匡衡的罪证,于是汉成帝想要维护也有心无力,最后将匡衡也贬为平民,匡衡回家后没几年,就病死了 。
因为语文老师不能告诉小朋友们,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变成了一个和奸佞宦官同流合污的大贪官 。毕竟这对小朋友的心理影响不好,老师只是想激励小朋友读书,不想让小朋友学坏 。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匡衡,到底是怎么从一个勤奋刻苦读书的人,变成了一个贪官呢?在匡衡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凿壁偷光这件事,不就是投机取巧吗?而且这本来就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但是凿壁偷光的目的是读书,那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人们就把这件事赋予了某种神奇的意义,让这件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事情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励志故事 。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古代的蜡烛到底有多贵啊,至于买不起吗?而且你把人家的墙凿出一个洞,那不是什么东西都被看到了吗,说严重点,这叫偷窥吧 。
再说了,凿人家墙这件事,应该藏着瞒着,为什么会被人知道呢?难道是邻居发现了,认为匡衡的好学精神值得赞扬,所以给匡衡打了广告?
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
不过匡衡小时候,家里确实没什么钱,匡衡的家里世代务农,到了匡衡这一代,匡衡也是真的热爱读书,所以千方百计打工赚钱,支持自己读书,匡衡没做官之前,生活确实挺苦的 。
匡衡读书是为什么?为了做官啊,幸好当时的西汉当时的选官制度,向平民百姓打开了一道门,也就是汉武帝创建的察举制,因为有了察举制,匡衡认为自己读书是有希望的,于是每年都去报名参加这个考试 。
不知道是匡衡学习能力不行,还是受教育水平有限,匡衡连考了九次才考到了丙等,后来做了一个文学卒史,负责文书工作,如果匡衡只有这个工作,那么匡衡一辈子都不会出头了,幸好匡衡有一个拿手戏 。
匡衡有什么拿手的呢?
匡衡这个人,性格非常的风趣幽默,匡衡又喜欢《诗》,对《诗》的研究非常理解透彻,由匡衡讲解的《诗》,非常深刻有趣,很多人都很喜欢听匡衡讲《诗》,匡衡就到有人喜欢他将《诗》,也非常有成就感,就经常给人们讲,时间久了,匡衡讲《诗》的的名声就流传了出去 。
后来很多高官权贵,甚至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都对匡衡很有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