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为何无大将?原因竟然是

诸葛亮博古通今 , 堪称旷世奇才 。然而 , 与曹操中人才如云 , 孙权手下帅才不断相比 ,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在是逊色至极 , 最终造成一个“蜀中无大将 , 廖化充先锋”的可悲局面 。综观诸葛亮用人 , 其失败的教训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在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 。
蜀国鼎盛之时 , 一度也不乏“可用之人” , 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自不必说 , 便是马岱、魏延、邓芝也绝非等闲之辈 。然而 , 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之时 , 压根儿就没从培养人、锻炼人的角度出发 。只是一味的使用 , 以夺取一时的胜利为最终目的 。每每临战 , 必唤某某单独入账 , 耳提名面一番 , 然后大家各干各的 。更有甚者 , 对于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将领 , 诸葛亮还要独授所谓的“锦囊妙计” , 并严格规定拆阅时间限和程序 , 像“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一节 , 循规蹈矩的赵云依嘱行事 , 自己根本不动脑子 , 依靠三个人锦囊胜利完成任务 。最终 , 大家都惊呼“军师真神人也” , 但仅此而已 , 不知其然 , 不知其所以然 , 谁也没有从一次次胜利中学到点什么 , 成了一个个机械、盲从的战争工具 。
二、在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上重个人轻团队 。
恃才自负的孔明先生独断专行 , 事必躬亲 , 遇事从不肯召开“商讨会” , 这与曹操、孙权等广泛征求意见 , 甚至逼着谋略之士谈高见的做法截然不同 , 从初出茅庐到死而后已 , 诸葛亮肯垂询下问的人少之又少 , 马谡算一个 , 姜维勉强算一个 。但此二人 , 一个事之若父 , 一个甘当学生 , 察言观色 , 尤恐不及 , 又哪敢出口与领导相左之言?就连主公刘备时常都是云里雾里 , 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像刘备江南迎娶吴侯之妹时 , 诸葛亮大包大揽 , 极力撺掇 , 刘备虽“怀疑不敢往” , 无奈还是稀里糊涂地去了 。只有一个魏延不识天高地厚 , 曾谏言诸葛亮不必过于谨慎 , 可出奇兵直袭长安 , 不仅被诸葛亮斥为弄险 , 惨遭喝退不算 , 还加深了与领导的矛盾 , 成了“脑后有反骨”的进一步印证 。事实证明 , 魏延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将领 , 非但魏延不是 , 就连猛张飞“给点阳光也会灿烂” , 像其义释严颜 , 抢先入川便是很好的证明 , 但诸葛亮只是一句不管疼痒的“张将军能用谋 , 皆主公之洪福”予以了结 , 并未加以指点引导与发扬广大 , 缺乏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的协作氛围和团队精神 , 不仅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 更限制了属下的发展 。
三、在安抚鼓励与警告诫勉上重安抚轻诫勉 。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 这是古往今来智士仁人总结出的用人之道 。然而 , 由于诸葛亮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 一切以其使用之便为出发点 , 对属下之间的矛盾不调解 , 对属下的缺点不指正 , 重安抚轻诫勉 , 最终导致许多优秀人才走向没落 。像关羽 , 诸葛亮早在赤壁之战时就看透了其自恃勇武 , 踞傲自满的禀性 , 诸葛亮不加诫勉 , 甚至在诰封五虎上将时 , 关羽因不屑与黄忠老卒为伍 , 大放厥词 , 诸葛亮还让费诗专程赶去拍关羽的马屁 , 令关羽更加骄横 , 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像马谡 , 刘备临死前一再说“马谡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 但诸葛亮不仅不在日常中对马谡加以斧凿 , 反而委以驻守街亭的重任 , 最终导致马谡违约领死 。像魏延 , 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 知其“有反骨”不予严诫 , 反而任其发展 , 甚至利用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 , 予以牵制 , 并于临死前安排马岱作杀手 , 最终置其于死地 。凡此种种 , 安有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