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吴王李恪 , 作为一名皇子 , 一生中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位的争斗中 , 不管是前期的太子之争还是后期皇权的斗争 , 空有一身能力 , 却没有太多的机会施展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李恪这个人 。
唐朝吴王李恪简介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 , 是唐太宗比较喜欢的第三个皇子 , 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 , 拥有当朝皇帝和前朝公主双方高贵的帝王血统 。李恪年仅两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 , 五年后又被封为汉中郡王 , 之后升级为汉王 。公元628年 , 当时只有十岁的李恪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 , 不过后来由于年龄太小没有上任 , 那时的他已经是蜀王了 。后来李恪又被派去做了刺史 , 公元634年 , 他第二次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 , 开创了亲王挂名不亲自赴任的先例 。
贞观长歌李恪
李恪曾经有较短的被罢官时期 , 有说是因为在游猎中破坏了农作物 , 也有传是由于跟奶娘的儿子赌博 , 被罢免安州都督的职务 , 不过具体是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 。李恪被罢免官职后 , 唐太宗曾怪罪辅佐他的权万纪 , 加上不久后还特地写信教诲再复职的李恪 , 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李恪是有偏爱的 。
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才活了三十几岁就死了 , 可以说是英年早逝 , 生在帝王家的不幸 , 最终还是沦落为权利争斗的牺牲品 。李恪的死是意料之中的 , 即使是以平常心安分地过日子 , 也不能避免杀身之祸 , 也就是应了那句话 , 你不找麻烦 , 麻烦也会来找你 。那么李恪是怎么死的呢?
李恪的扮演者
公元643年 , 齐王李佑造反牵连了太子 , 太子又控告弟弟魏王想争储位 , 加上长孙无忌的建议 , 唐太宗勉强立了李治为储君 。但是唐太宗觉得李治性格懦弱 , 担当不了大任 , 有意另立李恪 , 长孙无忌听了极力说服唐太宗另立太子的想法 , 并由此视李恪为威胁 。
公元653年 , 高阳公主对付房遗直 , 却被其揭发了造反的计划 , 为了活下去的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胁迫下指控李恪造反 , 使得李恪白白蒙冤 , 最终被缢杀 。直到公元659年 , 李恪的冤案才被平反 , 被追封为郁林郡王 , 并以国公的礼遇为他下葬 。
从出身来看 , 李恪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 , 无论他有多优秀、多有才干 , 唐太宗有多偏爱他 , 都注定没有资格争皇权 。作为隋炀帝的外孙 , 他永远都会被认为是前朝的遗孤 , 不管是当朝的功臣还是前朝的叛臣 , 都会担心他将来坐上皇位 , 也不能接受带有前朝血统的人成为当朝的主人 。
另外 , 根据储君的选拔规定 , 只有嫡子才有机会 , 古代有嫡尊庶卑之说 , 嫡子的地位一定高于庶子 , 这样的话 , 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皇子有机会 , 但是这三个人偏偏没有李恪这样的才能 。所以当李治登基后 , 李恪的能力相对就凸显出来 , 也得到朝臣的认可 , 但却被长孙无忌视为眼中钉 。刚好高阳公主谋反的事情发生 , 他就顺势将李恪除掉 , 解决了这个后患 。
李恪果敢坚毅 , 文武双全 , 具备一朝之主应有的素质 , 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 , 甚至认为他是众多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人 。李恪的一生可谓是一个悲剧 , 特殊的身份和出众的才能让他成为权位斗争中的牺牲品 。只能说他输在了不是长孙皇后所出 , 也说明他还没有父亲当年发动政变的魄力和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