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二 )


再说齐国,赵国此前20年,攻占了太多齐国领土,廉颇一个人攻克13座城邑,赵奢攻克麦丘,燕周攻克高唐,等等 。齐国后来并没有背后捅赵国一刀,赵国算是幸运,或者说平原君的外交工作值得肯定 。
总之,无论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还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秦赵继续对峙,秦国会被拖穷,赵国会被拖垮 。于是,赵国必须换将,换下主守的廉颇,换上一位主攻的大将 。
二、赵国能换的大将有哪些?一定要换赵括吗?
图-长平之战形势
廉颇被撤换,并非能力问题,只因为廉颇主守,而赵国已经到了守不起的地步,必须进攻,必须早日结束战争 。
长平换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将能力强的去替换能力弱的,而是一项涉及多个层面重大问题的换人 。
首先,换上去的人,必须是支持进攻的 。如果换上去的人还跟廉颇一样,不愿意出战,那还不如不换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将领都被排除在外,这其中就包括后来长期作为廉颇副将的乐乘 。可供赵孝成王选择的余地,就非常窄了 。
赵国最著名的两位将军,乐毅、赵奢都已不在人世,赵孝成王能够换上去的,只有两个选择,李牧或者赵括 。
李牧这时候还是个小年轻,他还在北边抵御匈奴 。李牧大破匈奴,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李牧大破秦军,更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 。此时的李牧,资历不如赵括 。
其他更多的将领,就没有多少号召力,没有威信统领这么多赵军,也不可能被赵孝成王启用 。赵奢的儿子,赵括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
三、谁该为长平之战负责?
平原君是赵国相国,赵孝成王的叔父,战国四公子之一 。在秦赵对峙的时候,平原君一方面到处搬救兵和粮草,一方面派人到秦国议和 。
秦国的相国范雎,面对赵国的和谈,派人到列国大肆宣传,说赵国派人到了秦国和谈,秦赵就要休兵了 。如此一来,列国即使将信将疑,谁还会傻傻地去支援赵国,平原君不但没有搬到一个救兵,粮草都没借到一粒 。
在相国这个层面的对决,也就是外交方面的对决,平原君输给了秦国相国 。
【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后来赵括与白起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的表现完全不同 。
秦昭襄王将河内郡所有百姓赐爵一级,将十五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 。河内郡是原韩国黄河以北的领土,秦国3年前刚刚取得这块地方,这里是秦国最靠近长平战场的一个郡 。秦昭襄王此举,说明了三件事 。第一白起在长平并不是稳稳吃定赵括,白起的仗打的很艰难,秦昭襄王才会孤注一掷助力一把 。第二秦昭襄王是个明君雄主,这方面他比赵孝成王要好得多,他这个支持是雪中送炭 。第三秦国也已经到了兵力空虚的时候,这是秦国最后一批能够派出去的临时拼凑的军队 。
反观赵孝成王,以不变应万变,当赵括求援军求粮草的时候,他什么也没做 。如果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一样,将李牧的北方边军调过来,那么就有可能与赵括一起反包围白起,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
如果赵国是一个公司,赵孝成王就是董事长,平原君就是总经理,赵括充其量是一个部门经理 。这个公司垮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负责,让一个部门经理背黑锅?
四、赵括杀死了多少秦军?
为了早日结束战争,赵孝成王给赵括的军令,即使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这样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甚至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两百,只要能结束战争,也是可以的 。
在白起坑杀赵军20万降卒前,赵军伤亡20几万,秦军伤亡约30万 。赵括面对白起,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作战 。如果白起不坑杀20万赵军降卒,实际上是赵军获胜,秦军输了 。双方的伤亡而言,赵军损失20余万,秦军损失30余万,赵括完成了赵孝成给他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