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趣事盘点古代人那些高考趣事

一、古代“高考”三题
我国古代的“高考”――科举 , 在某些方面和现在的高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 。
1.古代“高考”也“封卷”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 , 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 , 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 。实际上 , 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
史籍记载 , 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 。据《宋史?选举》说 , 宋太宗淳化年间 , 为“革考官窝私之弊” , 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 , 推行“糊名考校”法 , 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 , 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 。追溯起来 , 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
不过 , 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 , 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 , 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 。于是 , 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 , 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 , 考官藉誊抄副本评卷 。此种作法 , 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网络配图
2.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每年的高考 , 几乎都会传出有低龄高分考生被重点院校破格录取的消息 。前几年还有学校开设了“少年班” , 专门网集“神童”加以重点培养 。
然而 , 对“神童”实行特意培养并不是今人的创举 , 大量史料说明 , 中国自古就不乏“神童” , 而古代各朝对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视 , 一旦发现 , 就要着意加以培养 , 并引为皇朝幸事 。
史学有记 , 早在汉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俱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 。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 , 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 , 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 , 就可以入“科” , 给予身份 。当然 , 由于年少不经事 , 他们虽有功名 , 却不能去治民 。
而在宋朝 , 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 。宋淳熙元年 , 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 , 在中书省应试 , 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 , 全部通过 , 为此 , 孝宗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 。
元代也曾规定 , 凡童子科中试者 , 一律“录取”到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
3.古代“高考”也重“素质教育”
现在高考 , “高分低能”现象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 , 这实际上涉及考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古代的“高考” , 古人同样重视这一点 。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 古代科考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 , 金榜题名后紧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 。其实 , 真实情况并非这样 , 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 , 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 , 然后才能决出“名次” 。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 。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 , 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考察 , 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 , 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 。
网络配图

殿试的好处是 , 通过直面观察 , 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 , 以尽量做到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这说明 , 古人对“考生”“素质教育”的重视不亚于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