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才子阮大铖是怎么死的

【明末才子阮大铖是怎么死的】诗人阮大铖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他没有很好的身世 , 却文采出众 , 权高势大 。他著有很多戏曲流传至今 , 论戏曲 , 在安徽无人可以与其比肩 。出了戏曲外 , 他还十分擅长作诗 , 所以后世在提起他的时候 , 常称为诗人阮大铖 。
阮大铖剧照
诗人阮大铖流传后世的诗集有《咏怀堂诗集》 , 这部诗集囊括了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 。这些诗词绝大部分是描写景物的诗 , 多取材于山间小道 , 草木虫鱼 , 细细品读 , 十分富有田园趣味 。
如《雷塘》一诗 , 诗人阮大铖用十分通俗易懂的寓言描述了一副田园山水画 。“雷塘无限白杨花”语言质朴平实 , 似一副白描 , 将池塘边的景色描述的活灵活现 。还有最后一句“春锄争上玉钩斜”,运用拟人的修辞将画面瞬间变得立体起来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阮大铖是极其富有生活情趣的 , 寥寥数笔 , 就将田间池塘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 让人仿佛置身画中 。
《郊居杂兴二首》也很能体现诗人阮大铖的风格 , 这也是一首田园诗 。“随意采菱舟 , 夤缘洲渚傍 。”此诗所描绘的是远离喧嚣的郊区有一处湖 , 叫做东湖 , 湖面上有采菱的少女 , 有迷人的湖风 。这并不是一首单纯的描述风景的诗 , 在诗的结尾 , “刺多泥复深 , 采采中怀伤 。:诗人用了感伤的笔调来强调劳动人民的辛苦 。
总而言之 , 诗人阮大铖的诗歌造诣是很高的 , 他的诗歌涉猎广泛 , 寓意深刻 , 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
阮大铖诗词作品
阮大铖 , 明末清初人士 , 籍贯安徽 , 但其具体出生地如今仍然是个疑问 。因为阮大铖早期与阉党勾勾搭搭 , 后期又叛明投清 , 所以在历史上名声极坏 。其出生地一说是桐城 , 一说是怀宁 , 因为阮大铖生平恶行太多 , 所以两个地方都不愿意承认他是自己人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观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奇观是很多奸佞之人 , 文采却不错 。
阮大铖剧照
阮大铖就是一个文采不错却品行一般的人 , 可谓是小人多才 。阮大铖诗词作品虽然传世算不上太多 , 但是精品率却非常高 , 仅仅看阮大铖诗词作品 , 完全想不到他会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收收录在《咏怀堂诗集》里 , 里面的诗词题材丰富 , 种类繁多 。既有田园诗 , 也有山水诗 , 还有些词是托物言志类型的 。
阮大铖诗词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典十分繁多 , 从中可以看出阮大铖有着深厚的学识 。他有一首比较著名的田园诗 , 叫做《园居诗》 。该诗与陶渊明的《饮酒》有异曲同工之妙 。“悠然江上峰 , 无心恬入目”读起来和“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 , 都有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是阮大铖早期的诗 , 看得出来 , 这时的阮大铖还寄情于山水之间 , 无欲无求 。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 , 阮大铖所处的明末正是动荡不安的时期 , 朝廷之上有派系斗争 , 民间有农民起义 , 边境还有满清虎视眈眈 , 阮大铖在这样的局面中没有把持住自己 , 所以落得了十分不好的名声 。“我居向山曲 , 草树复纠互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阮大铖的矛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