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伍子胥父诛于楚是怎么回事( 二 )


伍子胥与渔夫
伍子胥在被楚国士兵通缉的时候,在一个渡口,被一个渔夫所救 。渔夫将他安全的送到对岸之后,看到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心中不忍,就对伍子胥说:“你等一会儿,我回去给你取点饭食”,说罢,渔夫就走了,留伍子胥一人在岸边等他 。等了好久的伍子胥心中感到不安,他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去向官府告发,带领着官兵来抓自己 。因为在他看来,渔夫既然是靠打鱼为生,住的地方必然是距离江边很近,取点饭食不会要这么长的时间的 。
想到这里,伍子胥感到非常的惶恐,他就躲到江边的芦苇丛中 。没一会儿,渔夫回来了,手上提了很多的食物和水 。来到岸边的渔夫没有看到伍子胥,就想到了他可能为了躲避官兵,藏在了芦苇丛中,于是渔夫呼唤伍子胥在船上告诉自己的名字,渔夫喊了好久,确定没危险的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 。
看到从芦苇丛中出来的伍子胥,渔夫说:“我只是回去为你准备饭食,你为什么要怀疑我”,伍子胥回答道:“我的命都是你救的,怎么敢怀疑老人家你呢?” 。伍子胥吃饱喝足之后,将身上的佩剑解下来送给老渔夫说:“这是我的祖传之物,价值百金,今天送给您了” 。渔夫听后回答道:“楚王出了高额的赏金来捉拿你,我都不动心,何况是把区区百金的宝剑,我救你只是因为同情伍家的遭遇” 。
听完这番话,伍子胥只好收起自己的宝剑,想老渔夫深深的鞠躬道谢 。道完谢的伍子胥再三叮嘱渔夫,让他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说:“如果你这样的不信任我,我只好以死明志了”,说完,撑着自己的渔船,自沉江底,以死明志 。
后人怎样伍子胥评价
伍子胥,春秋名将,楚国人,后又逃到吴国,帮助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随后又帮助吴国走上春秋争霸之路 。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一说他是卖国贼 。
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隐忍下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复仇之中度过的,自从自己的父兄被杀之后,伍子胥就背负上了仇恨的枷锁 。带着仇恨的他来到了吴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吴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逐渐的开始强大起来 。最终,他率领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锐之师,攻入了楚国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自己父兄之仇 。
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 。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 。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 。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 。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 。
伍子胥是一个名人,名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是个君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
军事家伍子胥图片大全
伍子胥,春秋楚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大夫 。由于楚国太子少傅费无极的诬告,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