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共用歌女的元稹到底有多好色?

“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 。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这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写的一首题为《读元白长庆二集诗》的诗句 。其中“元白”一词便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稹稍逊于白居易 。对“元白”二人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
网络配图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在中唐诗坛上,“元白”二人的影响很大 。《旧唐书·元白传》论赞指出:“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 。”清代著名文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白舂容暇豫 。”而另一著名文人赵翼则认为:“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
其实,元稹和白居易不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似,诗坛名声相近,而且生活作风一致,都是十分好色、放荡不羁的风流诗人 。尤其在绍兴任上,元稹和当时在杭州做官的白居易除了互相写诗咏风花雪月之外,而且还无所顾忌地向白居易借歌女一用 。当时杭州有个名叫玲珑的歌女,很得白居易赏识,元稹听说了就向白居易借走玲珑一个多月才归还 。他们还分别为玲珑写诗作为 。一是被传为“元白”的风流佳话 。
当然元稹的好色之举,并非与白居易共用一个歌女之时才开始,他的风流之名早已远播朝野 。但他最出名的好色猎艳事迹,还是提供了崔莺莺这一家喻户晓人物的原型 。
元代王实甫就是以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西厢记》,但《会真记》并没有《西厢记》最后大团圆的结局 。
《会真记》差不多就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元稹二十三岁那年,偶然邂逅了他的亲戚崔莺莺一家 。于是,元稹骗取了只有十七岁少女崔莺莺的纯真感情,丫头红娘在这段孽缘中起到了一般“红娘”所起不到的关键作用,这也是妇孺皆知的一段情节 。
网络配图
以后的事情和《西厢记》就大相径庭了 。崔莺莺的母亲发现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认帐 。这时元稹已入长安应试,虽然落榜却得到了长安府尹韦夏卿的赏识,没几天就娶了韦夏卿如花似玉的女儿 。于是,崔莺莺变成了这场始乱终弃连环大戏最悲惨的受害者 。
然而,始乱终弃还不是这个故事里最为令人憎恶的内容 。元稹对崔莺莺并非毫无留恋,然而在长安想起崔莺莺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自己不在,崔莺莺很可能被别人占有了,并且为此妒火中烧 。元稹还自我庆幸,幸好自己在他人之前占有了崔莺莺,起码抢了一个先 。难怪清代评论家送了他一顶“小人”的桂冠,以志表彰 。不过,有了这样的猎艳事迹,居然还敢堂而皇之地写下来,元稹可真算是个“磊落小人”了 。
说起来,元稹早年也曾经意气风发过,曾担任朝廷的左拾遗 。左拾遗是唐朝的谏官,元稹与当时不少著名文人一样,犯了拿鸡毛当令箭的毛病 。从上任开始,他就接二连三地批评朝政,结果他被打发到地方上做个小官才算了事 。
然而,元稹并不服气,不久后他担任监察御史,抓住剑南东川节度使的腐败问题一查到底,一口气掀翻了七个地方官员 。此案轰动一时,元稹本人也大出风头 。正在兴头上的元稹,再接再厉地又在山西查处了一桩腐败大案,致使一批地方官员纷纷落马 。虽然此时元稹风光无限,但他却不慎得罪了宦官权贵仇士良,第二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