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却不堪一击打不过满清八旗?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 。童年家贫,曾为地主放过羊,吃尽了生活之苦 。明末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21岁的李自成投米脂县银川驿当驿卒 。
驿卒的任务是传递公文,护送过往官员和重要宾客,运送重要物资 。这是一种苦差事,报酬却很低,一天不过工银三分 。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但驿站这个公家设施却成为了官员谋利的工具,常常以此损公肥私 。驿卒们本来就很低的工资,也常常被贪官们克扣得分文不剩 。
崇祯三年,朝廷为节省开支整顿驿站,裁撤数万驿卒,一年多共省下68万两左右的白银——事后证明,这区区68万两白银恰恰成为明王朝灭亡的代价——由于裁减驿卒,李自成下岗,愤而参加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真实缘由,博主刘继兴遍查史籍,发现康熙《米脂县志》明确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 。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大旗一展,饥民齐集 。由于在政府部门做过事,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其起义队伍十来天内就发展到数千人 。不屈不挠、战斗到底是李自成的鲜明个性 。在好几次惨烈的战争中,他都几乎是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等18人,又一次只剩下50多人,换作别人早就玩完了 。可李自成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最后拥军百万,占领了北京,宣告了大明的灭亡 。后世的研究者们尊他为世界500民族英雄之一、世界15位革命崛起者之一……
由于没有正确认清形势,没有能很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自成的大顺皇帝昙花一现,功败垂成,以悲剧英雄结束了人生 。但他却以其血的教训启迪和教育了后来的执政者和革命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工人出身的李自成,始终不忘本色,性格中有艰苦朴素、淡泊财色、宽以待人等许多优点,连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明史》都不得不如此记载他:“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 。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
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谜 。百余年来,专家们对之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说败于不得人心的,有说败于骄傲自满的,有说败于腐化堕落的,有说败于红颜祸水的,等等,总之都不能令人信服 。因为这些答案都不能解释一个问题:占领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浩浩荡荡一百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遇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且从此一蹶不振?
一,八旗并不可怕,厉害的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吴三桂是明朝的正规军,接受过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在与清军的长期斗争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就是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也是李自成所不能比的 。这也是后人一直批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原因 。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后参与了攻打陕西,接着又下四川,在清军被李定国在桂林,衡阳打败八旗军战斗力下降后被征调到四川对付刘文选,孙可望,其后又参与了三路围攻李定国的西南攻略.直到云南,缅甸俘虏永历帝为止.可以说吴三桂一直是明亡之后各路反清军队的大敌.如果没有吴三桂,在南面抵抗的南明可以存活的更长久些.而在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其兵峰也很厉害,能够打到湖南,北上四川,打的清军不能还手,说明其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二,李自成在无法取得原明代火炮制造技术的前提下要想反败为胜是很困难的,潼关,多泽用大炮击垮苦守一个月的李自成军队,西安因此弃守,并不是说李自成军队战斗力不如清军.当然在前期清军征服北方的过程中,很多地主阶级处于阶级仇恨,对李自成的反攻倒算是很频繁的,这种情况直到清下江南,李自成覆灭,颁布剃发令,圈地令后,汉族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才醒悟过来,全国掀起了反抗民族压迫和民族征服政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