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痛恨的国家,让太祖颜面扫地,却又无可奈何

翻阅历史 , 日本向来以中国为师的 , 但鲜有称臣的记录 。究其原因 , 日本得海洋之利 , 一直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 , 以致于滋生顽固对抗的情绪 。当然这种顽固 , 到了隋代以后似乎又多了几分“傲骨” 。
隋代 , 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携日本国书递呈隋炀帝 。国书的开头赫然写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 这让隋炀帝龙颜不悦 , 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 , 勿复以闻” 。
唐代 , 中日在朝鲜半岛白村江一带发生水战 , 倭国水军大败 。退守本土后 , 倭国及时修订对外政策 , 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 , 并积极选派遣唐使 , 全方位向中国学习 。
元代 , 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其称臣纳贡 , 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一再催促 , 但日本轻蔑地予以拒绝 。
明代 , 海防倭患让明政府颇为头疼 , 明军抗倭的故事一直陆陆续续 。而倭寇的这种动作 , 其实早在元代 , 尤其是在明朝初期就亮明了态度 , 一度让太祖朱元璋颜面无存 。
朱元璋对日本的印象并不怎么好 。在朱元璋的眼里 , 日本人就是走路光脚、说话像青蛙叫的跳梁小丑的形象 。所谓“国王无道民为贼 , 扰害生灵神鬼怨”、“君臣跣足语蛙鸣 , 肆志跳梁于天宪” , 太祖对其也是极尽厌恶之情 。
明朝初年 , 日本遣使来访 , 言辞不逊 , 在问答诗中自誉为“国比中原国 , 人同上古人” 。朱元璋观看问答诗后 , 更加反感 , 以致“帝恶其不恭 , 绝其贡献 , 示欲征之意 。”
朱元璋征伐日本还有另一个原因 。早在太祖即位之初 , 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 , 示其“正朔”来朝 。高丽、安南、占城这个三个国家立即遣使赴明称臣朝贺 , 示意顺从 。唯独日本不作任何表态 。
当时的日本 , 正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 , 出现两个天皇 , 天下大乱 , 哪管你是大明还是大元呢?
但若如此 , 也就罢了 。更让太祖坐立不安的是 , 倭寇还勾结张士诚、方明珍等残部 , 常常出没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一带的海上 , 掳掠财货 , 沿海诸民不堪其扰 。
洪武二年 , 太祖派杨载带国书出使日本 。在这封国书里 , 明政府的态度已很明确:“如臣则奉表来庭 , 不臣则修兵自固……如必为寇盗 , 联当命舟师 , 扬帆诸岛 , 捕绝其徒 , 直抵其国 , 缚其王” 。
这封国书被南朝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看到后 , 当场斩杀了使者中的5人 , 杨载等两人也被拘留了三个月才得以放回 。
怀良亲王的无礼 , 让朱元璋大为恼火 , 但思前想后 , 他还是忍了 。
洪武十四年 , 倭寇扰边日甚 , 加之日本使者入贡时言辞傲慢无礼 , 朱元璋便又命礼官致书日本 。
国书同样被怀良王扣押 , 怀良王复书云“……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 , 小邦亦有御敌之图……顺之未必其生 , 逆之未必其死……”贱辱之词 , 跃然纸上 。
太祖看后 , 大为恼火 , 从此下定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决心 , 但征伐之事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