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什么只是当了一年的俘虏就被瓦剌还回来了?

由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虏,不过英宗仅在漠北待了一年就被送还给了明廷,皇帝成为俘虏,然后不附带任何屈辱条件被放回来,明英宗可能算是独一人 。那么无利不起早的瓦剌权贵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瓦剌集团阵营分化,也先太师被迫改变与大明关系
自英宗被俘、景泰登基之后,以朱祁钰和于谦为核心的大明朝廷不仅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还一次次打退了瓦剌对大明边关的进攻和侵犯,形势一片大好 。面对兵力已经很强盛的大明,瓦剌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
看到再打下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瓦剌集团三股主要势力中的两股:脱脱不花王和阿剌知院先后背着也先太师,主动与大明进行暗中议和,且各自从大明边境退兵 。这导致先前主战的瓦剌太师也先此时孤掌难鸣,若继续对明作战,谈何容易?那个景泰帝可不是当年的明英宗,他底下那个叫于谦的更是不简单;那么继续拿被俘的英宗去要挟大明?问题是,原来的那个“天价奇货”因为大明有了新皇帝而变得没什么价值了 。再说这样一个身份特殊却不值钱的“人质”一直捏在手里可不是什么好事,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就怕对景泰朝廷那边不好交代 。
也先可不是大傻子,回想“土木之战”之前双方关系尚好的那些年,瓦剌从大明那里得到了那么多的好处,光金银绸缎就堆积如山,可如今呢?听说脱脱不花可汗和阿剌知院早已与大明和好,他俩图的还不是那丰厚的实惠 。看来啊,我也先也得要调整一下战略思维 。也先的思想这么一松动,与大明议和并送还明英宗的主张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
议和使者杨善巧释明蒙之间心结,也先答应送还明英宗
虽然瓦剌有与大明求和,并送还明英宗的意愿,但被景泰帝以“也先谲诈”为由予以婉拒,可是许多对明英宗有着非理性忠诚的大臣不断上请,要景泰遣使北上议和迎驾,且有个叫杨善的左副都御使毛遂自荐当出使瓦剌的使者,景泰骑虎难下,不得不应允 。
景泰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杨善一行来到瓦剌大本营 。瓦剌作为昔日战争的始作俑者,见到大明使臣来了就想找话头来垫垫底,否则就显得太没面子了 。于是也先一见到杨善就这么问道:“我们瓦剌与大明和好年久,后来你们扣留了我的使臣,减了给予我们的赏赐,这到底为何啊?”杨善是何等人?他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对答如流:“太师,您家爷爷(指朱棣封的顺宁王马哈木)在时,经常派三四十人到大明来朝贡,所要物品礼物也不挑,随我朝廷给,所以我们和好了很久 。可最近几年却不这样了,你们派出的使臣多至三千余人,一年来两次,我朝赏赐的金币不计其数 。至于你说我朝扣留您的使臣,那就很没道理了,你们一来就是三四千人,这里有可能是因为偷盗,有可能是违反其他法律,怕回去受罚,所以自己偷偷逃走了,你说我们扣留这样的人干嘛用啊?再有,你们的使臣经常虚报人数,我朝只按照见在者赏赐,虚报的不给,所以说我们的赏赐实际并未少 。”
也先又问:“你们朝廷为何削减我们进攻的马匹价格,给我们的缣帛大多质量低劣?”杨善回答:“朝廷并没有削减马价,只是你们每年都在提价,我朝廷实在承受不了,太师你想一下,现在的马价不是比以前高出了许多?至于缣帛质量问题,那是通事(即翻译)搞的鬼,事情败露后,已经被处决了 。再说太师你进贡的马匹和貂皮不也有质量差的吗?我认为这绝不是太师的本意 。”杨善伶牙俐齿,也先无法招架,只得连声说:“者,者!”“者”是瓦剌人的口语,意思是“对,你说的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