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河蟹的产地 , 人们在利用这一食材上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流传百年的靖江蟹黄汤包是其中的经典……”2012 年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镜头转到了江苏靖江 。从那以后 , 皮薄汤鲜的蟹黄汤包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 成为人们到靖江一定要品尝的特色美食 。
在靖江 , 早上的汤包馆是极为热闹的 。本地人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吃汤包 , 再喝碗粯子粥 , 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
“九月正是吃靖江汤包的时候 , 一直到十二月蟹都很肥 , 到元月想吃汤包就没了 。”汤包还未上桌 , 已做了三十年汤包的老师傅向我们介绍道 。

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文章插图
摄影:王牧
一个皮薄如纸、汤汁浓郁的汤包 , 要经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来 。味道正不正宗取决于其中最复杂、重要的步骤——熬制汤汁 , 也就是制作汤包的馅 。调制汤汁 , 首先要将猪蹄膀的厚皮切细 , 用文火在鸡汤中煨上近三个小时 , 让猪皮完全溶入汤中 , 关火冷却形成透明的皮冻 。再选用手工拆出的当季蟹肉 , 与鸡汤、姜蒜末、皮冻一起搅拌均匀 。
可别小看了这里面的馅 , 和师傅仔细了解 , 才知道其中一些小秘密 。首先 , 蟹黄汤包中的“汤” , 是冷却后的皮冻得来 。裹馅时皮冻类似果冻的质地让蟹肉、蟹黄都能裹进面皮 , 上屉后皮冻一遇热就化作了鲜味浓厚的汤汁 , 这也是蟹黄汤包中“汤”的来源 。此外 , 蟹黄汤包中的“蟹黄”并不是每个月都有的 。在蟹黄不够肥的时节 , 不少做汤包的餐馆干脆不放蟹黄 , 只放蟹肉 。要想吃到味道绝佳的蟹黄汤包 , 就得每年农历十月左右来 , 这个时候本地蟹已肥 , 蟹黄最为饱满 , 汤包味道也最是鲜美 。我们到靖江时 , 正值当季 , 可谓大有口福 。
馅儿调好了 , 接下来是面皮 。皮做得不好 , 兜不住肉馅 , 汤汁再香也没用 。
师傅说 , 他们做的汤包用的是对岸张家港的高筋面 , 跟北方做点心常用的中筋面不同 。在北方做包子、馒头用的都是中筋面 , 相较于高筋面 , 前者的蛋白质含量和水分都相对更低 , 柔韧性也差 。所以 , 北方常用的中筋面粉是做不出这么大个儿的汤包的 。为了演示面皮的韧性 , 汤包师傅将面皮围成一个口袋 , 凑到嘴边轻轻向里面呼气 , 转眼间 , 面皮便如气球般鼓起来了 。他弹了弹“面皮气球” , 带着骄傲 , “只有这样的柔韧性才能包下近三两的馅还不破” 。
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文章插图
摄影:王牧
除了原材料 , 汤包的口感韧不韧关键还要看擀皮和包馅 。
制作汤包皮的师傅 , 用的都是两头尖的擀面棍 , 用力的时候 , 外重内轻 , 可以很快将一块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皮擀出来 。听师傅们说 , 擀面皮看似是整个汤包制作中最简单的一环 , 实则很有技巧 , 稍有偏差 , 蒸的时候就容易破损 。
皮擀好了就到了最后一步——包汤包 , 这是最考验师傅技术的时候 。一只正宗的蟹黄汤包馅差不多三两 , 要想用一层薄薄的面皮牢牢锁住 , 这一圈细密的面褶极为关键 。捏褶讲究轻、柔、均匀 , 每个包子上的褶要控制在28— 35 道之间 。褶子少了 , 会漏汁;褶子多了 , 中间那坨面疙瘩太厚 , 会煮不熟 。一道道细致均匀的面褶在师傅们的手下飞快地诞生出来 , 每位师傅几乎3—5 秒就能包好一只鼓鼓的、极富弹性的汤包 。上笼屉蒸几分钟后 , 被靖江人戏称是“放在盘里的座钟 , 夹在筷子上像灯笼”的蟹黄汤包就做好了 。
靖江蟹黄汤包的历史 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排行

文章插图
摄影:龙马
蒸熟的汤包终于被端上桌 , 它们被一个个安放在陶瓷做的高脚碗中 , 递到我们跟前 。碗里的汤包晶莹剔透、皮薄如纸、几近透明 , 稍微一碰 , 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随之轻轻晃动 。吃之前 , 陶晋良还特意给我们说了一道秘诀:“吃我们靖江的汤包 , 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边说还边晃了晃眼前的高脚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