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关羽手持着的是单手刀而并非青龙偃月刀

我们口口相传的“关羽大帝”不仅仅至于忠义 , 其相貌的刻画也十分出彩 。《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 , 髯长二尺 , 面若重枣 , 唇若涂脂 , 丹凤眼、卧蚕眉 , 相貌堂堂 , 威风凛凛 。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 , 凤眼生威 , 卧蚕似雾 , 英气逼人 , 霸气十足 。”这样的形象 , 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一等一的硬汉 。
但是 , 上文所述终究是小说中的一部分描述 , 历史上的关羽 , 可不见得真就如此 。
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相媲美 , 它们在小说中 , 先后通过主人战绩成名 ,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扬名于天下 。《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一回中描述:“云长造青龙偃月刀 , 又名‘冷艳锯’ , 重八十二斤 。”由此展开 , 作者在《三国演义》中还围绕着青龙偃月刀设计了一系列情节 , 让人们真正把这把武器与关羽放在同等高度上 。
在汉初 , 人们还是以剑为主 , 随后的西汉时出现的厚重尖利的“环首刀”在军事武器中的地位逐渐的代替了剑 。所以 , 《中国兵器史稿》中提到:“重刀之习 , 起于汉代” 。到了三国时期 , 刀已经成了当时军队装备的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 。
三国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窄而直的刀具 , 长1米左右 , 刀背坚厚 , 带有不易分辨的少许内弯和血槽 , 尾部有整体铸造的铁环 , 环首可缠布条于手腕 , 防止刀从手中脱落 。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 , 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楯 。所以在三国时期 , 并没有名为“偃月刀”的形制兵器 。
《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 , 刘备造刀五千口 , 司马炎造刀八千口 。”但这里所言的刀 , 只是如上文所述的单手刀 , 而非“青龙偃月刀” 。事实上 , 当时的铸造技术也无法支撑工匠们打造一把宽刃大刀出来 。
真正的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现 , 同时偃月刀的名字也是从“掩月刀”中演变而来 , 作为重型兵器 , 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 , 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 , 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 , 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 , 或成为宫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 , 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臂力的道具 。
另外 , 在《三国志》中关于关羽武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 , 羽望见良麾盖 , 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 斩其首还 。”这其中的一个“刺”字让人琢磨不透 , 如果关羽使用的是刀具的话 , 更常规的用词应该是“劈”或“砍” 。但动作是刺的话 , 大多则为矛类兵器 , 而非大刀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三国时期 , 矛类兵器因为简单实用始终在改良 , 所以军队配置量很大 , 只不过由于当时步兵作战比较多 , 所以戟的应用范围要比矛高上不少 。
这些都说明了 , 关羽当时可能使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 , 而是另外的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 , 一般而言 , 战场对敌时使用的武器 , 要以轻便趁手 , 利于使用者发挥武艺为大原则 。所以 , 就这一层意义上来说 , 青龙偃月刀虽符合英雄人物的定位 , 却未必适用于战场对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