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拒绝为官隐居山林,如此傲气的人被朱元璋收买?

中国历史上爱梅成癖且因爱梅而暴得大名者二人,一是北宋处士林逋,结庐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人送“梅妻鹤子”雅号,其《山园小梅》一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是有名,流传甚广;二是元朝诗人王冕,一生植梅、咏梅、画梅,自称“梅花屋主”,其《墨梅》诗中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更是经常为人引用的名句 。
史籍中关于王冕生平事迹的记载虽然不甚详尽,但出处颇多 。明朝文学家宋濂著有《王冕传》,《明史》有《王冕列传》,王冕同乡好友张辰撰《王冕传》,清代学者朱彝尊也著《王冕传》,其他记载了王冕行迹的书籍如《明实录》、《浙江通志》、《诸暨县志》等,简直多不胜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人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开篇首章便是写这个才华卓越、格调高雅、“嵌崎磊落”的王冕 。自此,王冕之名道路流布,家喻户晓,他不但成为了士大夫仰慕的对象,也成为了读书人高洁的象征 。然而,《儒林外史》毕竟是小说家言,其中不乏杜撰和想像,不能当信史信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王冕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坐在泥菩萨膝盖上苦读的翩翩少年 。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一个成名成才的人,除了拥有异于众人的天资外,更重要的还有异于众人的执着与勤奋,王冕亦是如此 。
王冕(1310—1359),字元章,浙江诸暨枫桥镇人,元末著名诗人和画家 。枫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文化深厚,是个孕育才情、滋养情怀的佳处 。王冕生长于斯,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慧,很小的时候,头脑中便植入了文化的基因,疯狂地爱上了文化艺术 。
据宋濂《王冕传》记载,王冕小时家贫,父亲无钱送他上学,让他天天去放牛 。王冕对放牛毫无兴趣,却对读书兴致盎然,他经常早上牵牛出去,把牛丢在野外吃草,自己则偷偷跑到学舍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一天的课后,学生们放学,他则牵牛回家,乐此不疲 。但有时听得太入迷,竟会忘记牵牛回家,结果遭到父亲的暴打 。父亲打归打,第二天,他照去不误 。
母亲理解他,因劝丈夫说:“孩子那么痴迷读书,何不顺其自然呢?”于是,王冕离开了家,搬到寺庙边居住,为何?因为寺庙里晚上点灯呀 。从此,他常常晚上进入寺庙,坐在庙里泥塑菩萨的膝盖上,照着菩萨前的长明灯苦读 。浙东著名理学家韩性听说了王冕的苦读事迹,非常惊奇,主动将王冕收为弟子,授以儒学,王冕学业大进 。
【王冕拒绝为官隐居山林,如此傲气的人被朱元璋收买?】二、心怀大志却屡试不第的一介书生 。
当时的秘书监著作郎李孝光,特意找到王冕,希望推荐他为府衙管理财货文书的小吏 。谁知,得到的却是王冕的高调拒绝:“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何必怀抱案卷,立于庭下,备受奴役呢?”王冕一时被指为狂生 。
其实,年轻的王冕并非清高孤傲到不问禄,他只不过是不想做井底之蛙、池中之鱼而已,他甚至一度热衷功名 。他潜心研究过兵法,学习过击剑,以伊尹、吕尚、诸葛亮为偶像,他在诗中放言:“愿秉忠义心,致君尚唐虞”;“我愿扫开万里云,日月光明天尺五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他一边继续苦读,一边奔波于科举之路 。然而,奔波于科举之路上的王冕却处处碰壁,屡试不第 。
科场的失意,给了王冕以沉重的打击 。一天,他突然醒悟道:“这种无聊的追逐,是连小孩子者羞耻而为的事,我怎能执迷不悟、沉溺其中呢?”从此,不问仕途 。不久,他便告别故乡,南历江淮,北入幽燕,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所有因科举不顺的烦闷一扫而光 。偶遇奇才侠客,王冕便引为知己,呼酒共饮,慷慨放歌,一时胸襟大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