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反盗墓高明盗墓贼竟准确把盗洞打在地宫上

盗墓贼二度盗挖晋陵风水遭破坏、“龙脉”被掘,祖宗受辱,对司马家族无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当时,42岁的琅琊王、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已在建康(南京)称王,不久即帝位 。史称“晋元帝”,东晋开始 。司马睿听说刘曜在洛阳盗毁了自己的祖陵,悲痛欲绝 。据《晋书·元帝纪》(卷六) 。司马睿当时穿起孝服,大哭三日,他命令冠军将军梁堪、守太常马龟等人,火速前去,不惜一切代价修复被毁陵寝 。国都灭亡了,陵墓哪能完好?继刘曜盗墓之后,仅仅过了32年,即晋穆帝司马聃在位时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九月,又有盗墓贼去挖了峻阳陵和太阳陵,造成二陵地宫严重崩塌 。接到凶讯后,司马聃自然也如司马睿那样“素服三日”,并派太常赵拔,想尽办法前去修葺被盗二陵 。
网络配图
但是,司马睿和司马聃可能不曾想到,包括自己的陵寝在内,分布在都城附近的东晋帝王陵,也未能躲过盗墓贼的铁铲锹 。
惟一违反祖训晋陵在南京发现
【这种反盗墓高明盗墓贼竟准确把盗洞打在地宫上】据史料记载,东晋陵区主要在建康都城西、东、北三个方向,紧靠宫城 。西陵区在鸡笼山之阳,今南京大学北园、鼓楼岗一带,葬元、明、成、哀四帝;东陵区在钟山之阳龙尾坡,今天富贵山一带,葬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北陵区在幕府山之阳,葬穆帝 。在东晋灭亡后不久,东晋诸陵也如西晋诸陵一样,分别被政治对手和盗墓贼光顾了 。
这一说法,得到了现代考古证明 。
1980年,南京汽轮电机厂在位于幕府山南边,与北郊北固山毗连一处土丘上搞基建,此土丘有20米高,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 。当挖土机把土丘上部削去6米多后,一座大墓暴露了出来 。1981年4月,南京博物馆考古队进行了发掘,整个发掘由考古专家朱兰霞主持 。
这是一座平面呈“凸”字型的券顶砖室大墓 。在事后发表的《南京北郊东晋墓发掘简报》中,认定此墓为东晋中、晚期帝族或者某一豪族陵墓之一 。对照《建康实录》穆帝葬在“幕府山之阳”,陵号“永平”,“周四十步、高一丈六尺”的记载,朱兰霞进一步推断,墓主就是司马聃 。司马聃的永平陵,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座有封土堆晋帝王陵,这严重违反了司马懿“不坟不树”的祖训 。为何司马聃要标新立异,现在已无法说清 。而为何不是认定此墓即永平陵,而仅是推测?因为墓中能够证明墓主身份文物一件也没有,都让盗走或盗毁了 。利用“反盗墓”,盗墓贼开晋陵“天窗”按照盗掘帝王陵墓的一般常规,首先得找到陵墓的“入口处” 。此处也是最后封死地宫的地方,再往里,就是下葬时运送棺材进地宫(墓室)的通道,此通道习惯称之为“墓道”,小一点的叫“甬道” 。
网络配图
找到墓道,盗墓等于成功一半,但并不等于成功 。接下来,还得再想办法排除墓道前后和中间有意设置的反盗墓装置,这才算OK 。为了不让盗墓贼轻易得手,墓道上障碍多多 。如道前设极难打通的金刚墙,次立一至数道不等的石门,门后还有“自来石”,早期会有机弩、利剑、毒气等机关暗器 。
晋帝陵规模相对比较小,但也有甬道 。与其它帝王陵使用石门封堵不同,晋陵墓道中间的封门全是木质的 。所以在考古专家打开甬道后发现,并无封门,实际上早就腐烂了,仅乘落在地上的铜、铁扣件 。但晋陵在墓道前,也设置了障碍,有很厚而坚硬的封土 。被推断为司马聃永平陵的幕府山南东晋大墓,墓道口有两层封门墙,墓道中还有两道木门,便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 。
1964年在富贵山发现的,疑似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中,除墓道有大量封土外,在墓室四周还发现了用黄胶土掺碎石平夯填实而成、0.5米厚夹层 。此夹层对有保护墓室、反盗墓,均良好的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