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猫和成年泰迪一起养

从1995年离开青藏高原 , 作家杨志军定居青岛已有26个年头了 。
藏区那些刻在骨头深处的记忆 , 时常让杨志军泪流满面 。稀薄的空气和刺骨的风 , 总会触动他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2008年 , 杨志军凭借小说《藏獒》三部曲获得了16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 , 荣登“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9位 。
每年回到牧区探亲 , 看到一辆辆的卡车满载着藏獒由西向东远去 , 杨志军总是很难过 , 甚至愤怒 。“从2005年创作《藏獒》到今天 , 我总是因此事而忏悔 。”
短短20年间 , 藏獒的价格一度炒到上千万 , 到现在被狗肉贩子以几百块的成本送去餐桌 , 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方神犬” , 光芒不在 , 留下一地狗毛 。
谁也不会想到 , 藏獒的泡沫破灭 , 从一个狗血的财富故事 , 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自然生态中的“事故” 。

成年猫和成年泰迪一起养

文章插图
一条藏獒换北京二环一套房
关于藏獒身价被炒高的源头 , 坊间说法不一 。有人说最初是美国探险队员从喜马拉雅山麓将一条藏獒带回美国 , 被经济复苏的富人炒了起来;有人说是电视剧《婉君》中的台湾演员张佩华以一百多万台币从美国将一条藏獒带回台湾引发震动;也有人说是前田径教练员马俊仁抓住商机将藏獒炒作成为了“东方神犬”并从中获利……
天价藏獒的新闻曾经比比皆是 , 在西安 , 30辆奔驰车列队迎接藏獒落地;在武汉 , 人们为藏獒举行“选妃大赛” , 夺冠的母獒才能拥有配种资格;在青岛 , 一条藏獒开价3000万人民币;在北京 , 一条藏獒换了二环内的一套房子……在全国各地 , 各种藏獒展、藏獒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 。
早年间 , 狗贩子如果问牧民:“你家的獒卖不卖?”牧民会反问:“你家的孩子卖不卖?”
藏獒市场最火热的时候 , 甚至有牧民卖掉自家牛羊专心养殖藏獒 , 就为了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
杨志军的《藏獒》更是让藏獒热有了强有力的背书和理论依据 , 逐渐形成了藏獒是一种文化的说法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 , 藏獒的身价 , 是被杨志军抬高的 。

《藏獒》
从小说出版问世开始 , 杨志军就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藏獒商人的邀请 , 有邀请他代言自己的狗厂的 , 有邀请他参加文化座谈会的 , 有邀请他参加藏獒展的 , 无一例外都被杨志军拒绝了 。
“我是一个青藏高原的孩子 , 我不可能利用藏獒谋利 。看过我的小说的人都知道 , 我写藏獒 , 其实是在写青藏高原的人 , 写藏獒的精神 , 是在唤醒人们的内心 。我从未想过一部文学作品能改变藏獒的命运 , 况且还是悲剧 。”
但事实上 , 在藏獒最热的那些年 , 杨志军的小说影响力之大 , 确实是他本人无法想象的 。
“当我发现这个事情走向了一个歪路的时候 , 一切都晚了 。”
“体型大、凶猛、忠诚” , 这是藏獒被打上的标签 , 殊不知、藏獒贩子为了让藏獒体型变大 , 会采用灌食的方式;为了让藏獒显得更凶猛 , 则会通过外科手术改变藏獒的面部皮肤和肌肉 , 让犬牙外露;甚至不惜注射肉毒杆菌让藏獒保持更好的面部造型 , 一条三个月大的藏獒 , 身上的肉皮能拉出来30多厘米 。经过这些手法 , 再加上多年的杂交 , “市场版”的藏獒浑身毛茸茸的 , 像个大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