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39年的南明王朝,孤独一掷的一战,却让近代中国受益百年

南明王朝的三十九年历史,基本就是凄风苦雨,放在战场上,更是常见兵败场面 。但永历十五年,即1662年1月25日清晨的这一刻,却是十分扬眉吐气的例外: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向盘踞台湾热兰遮城的荷兰侵略军,发起最后的总攻 。
二十八门巨炮率先开火,重达24磅的炮弹呼啸扑来,三个炮台数百门火炮愤怒打响,两个小时间就向热兰遮城倾泻五千发炮弹 。然后数万南明将士潮水般扑来,干脆利落拿下要塞门户乌特利支堡 。郑成功将军的霸气喊话,更炸雷般响在惶恐的荷兰守军头顶: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 。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
这是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的伟大战役里,决定意义的一场总攻:“东亚第一要塞”热兰遮城崩溃在即,骄狂的荷兰侵略者,已经成了明军刀锋下的弱肉 。沦陷三十八年之久的中国领土台湾,也将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酣畅淋漓的战斗场面,在后世的诸多史料里,也常被大书特书 。但常被一笔带过,却还有另一个重要事实:决心打这一仗,对于当时的郑成功,还有这支南明大军来说,是一个何等悲壮艰难的决定 。
就连落败一方的荷兰人,比如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晚年在回忆录里都不停碎碎念:真没想到,郑成功真敢和我们开战 。
二:艰难而悲壮的决定
1661年3月,当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毅然以两万五千人的规模,发起东征收复台湾的战役时 。当时的情景,可不似后来好些影视剧描绘的那样激动人心,相反是一片看衰声 。好些追随他浴血抗清多年的部将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现实:敌人太强,我方太弱 。
那时的郑成功,正是他撑起南明东南抗清大旗十五年来,最为惨淡经营的时候 。先前以十七万大军北伐南京,却在南京城下功亏一篑陷入重围,苦心经营多年的水陆精锐伤亡殆尽,连能与荷兰战舰争锋的“三桅跑船”都基本沉底 。苦苦坚守的厦门等地,更面临着清军日复一日的疯狂进攻 。简直就是以一支残兵,横挑拥有强大海军实力的荷兰殖民者 。
而盘踞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呢?这时却正是无比强大的时候 。驻台湾的军队只有两千来人,却都是装备精良火器的精锐 。“热兰遮城”(安平古堡)与“普罗民遮城”两个犄角要塞,更是以欧洲先进的梭堡理论构筑,糯米石灰砌成的要塞上,装备有汹涌的火力 。也正是凭着这强大军事力量,趁着明末动乱偷占台湾的荷兰人,才能够一次次血腥镇压台湾岛民的反抗起义,疯狂压榨台湾岛的财富 。把这中国宝岛,变成“荷兰人最好的奶牛” 。
而且更凶险的后果是,一旦郑成功大军开动,早就磨刀霍霍的清王朝,势必会趁虚而入 。而盘踞巴达维亚的荷兰海军,也会疯狂增援台湾岛 。何况在清王朝残酷迁界禁海国策下,中国东南沿海尽成无人区,郑成功大军的物资粮草供应,也将无比艰难 。看似轰轰烈烈的收复国土大战,极有可能会陷入前后夹击的绝境 。
可是,就是在这近乎刀山火海的局面下,郑成功毅然做出了决定,坚决开打这一仗 。支撑他信心的,除了台湾岛重要的战略地位,拓展抗清根据地的需要 。更有这位独撑东南抗清大业多年的南明英雄,从不曾忘怀的信念 。正如他后来对荷兰侵略者,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台湾者,中国之土也!
这支正处山穷水尽局面下的南明军队,正是怀着这个信念,踏上劈波斩浪的战场!
三:智慧与意志的胜利
决心坚定的郑成功,当然不是蛮干,从舰队迫近台湾岛后,就是智慧火花不断 。先掐准了台海潮汐,巧妙从狭窄的鹿尔门登陆成功 。又以麾下只载炮两门的“大青头”战舰摧毁荷兰巨舰 。勇猛的南明步兵,更在陆战里硬杠荷兰步兵,杀得荷兰军尸横数百 。被郑成功迅速切断水源的“普罗民遮城”,不到三天就狼狈挂了白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