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义和团区别:真迷信与假愚昧真精明

过去一般著述谈到义和团 , 都视为晚清社会上“反洋教”斗争形成的最高潮 。但从辛亥时起 , 一直有人认为庚子拳民的“奉旨造反”是另有主因的 。近年来这种声音逐渐成了主流 。例如最近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集体大工程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 , 对义和团运动的整个叙事就不像过去那样前面大讲一通反洋教运动 , 从西林教案、天津教案、巨野教案一直带出义和团 , 而是从庚子前一年的“己亥建储”讲起 , 把戊戌政变、己亥建储、庚子国难、辛丑国耻清楚地连接成一个逻辑因果链 。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镇压了康梁改革派 , 为了防止后者东山再起 , 慈禧曾动过废黜光绪帝之念 , 但列强既出于维护其在华利益的私心 , 也确实在价值观上同情变法 , 因而明确地干涉清朝的内政 , 阻止废立图谋 , 慈禧不得已改为立守旧派控制的储君“徐篡大统” , 而国内改革派舆论则在列强支持下抗议清廷“名为立嗣 , 实则废立” , 这就是“己亥建储” 。这一切严重激化了慈禧的反西方情绪 。
网络配图
但是她又不敢公然与列强决裂 , 于是希望借“民心”来为她火中取栗 。而义和团就是她选中的工具 , “义和团之所以在那么短时间里迅速发展成长 , 除了官方的纵容、默许、支持外 , 也与官方试图将他们‘官方化’有关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 第4卷 , 365页)这就导致了“庚子国难” , 并继而使列强有借口发动大规模入侵 , 导致辛丑国耻 。以往对义和团有两个基本评价:赞赏的说它是“反帝”的“爱国主义”壮举 , 厌恶的说它“愚昧”、“迷信”、“盲目排外” 。但就我看到的有限资料而言 , 我对两者都颇有疑问 。
说到“反帝” , 义和团究竟消灭过几个“洋兵”?不管是进攻被围的使馆区与教堂 , 还是阻击进攻的八国联军 , 史料中记载的列强军人伤亡量之少不说 , 仅有的伤亡还基本都是清朝官军的战果 。尽管许多今人著述笼统地宣传义和团“英勇抗击”洋鬼子 , 史料中也确实有大批团民死于洋鬼子炮火下的记载 , 但是除了1900年5月18日廊坊车站义和团与联军作战中击毙4名意大利兵(见《庚子中外战纪》)外 , 实际并无一条义和团歼敌的具体材料 。相反 , 初期团民战而不效 , 中期以后则普遍避战怯战的记载却很多 。见于敌方的如“环绕予等之外者 , 但有中国之军队 , 不见拳匪之影” 。
见于清方者 , 如“日以仇教为名四出抢掠 , 并不以攻打洋兵为心” , “交战之先约彼相助 , 乃借口时尚未至 , 或云日干不利 , 任意推诿 , 已非一次 。即至进战 , ……义和团已不知去向” , “其素称为团首者 , 迄今多日 , 终未见来 。逃遁无踪 , 无从再为整顿” 。今人的研究也指出:“义和团与联军的正面冲突并不多 。”如后所言 ,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苛责团民 , 清廷对之也实在不仁不义 。但无论如何 , 义和团的战绩并不足称道 。
网络配图
非军人的洋教士 , 义和团倒是杀了一些 , 不同的记载大约就是两百来人吧 。而死于义和团之手的 , 98%以上都是中国人 , 主要是中国基督徒即所谓“教民” , 乃至疑似教民 。其数按教会方面的说法 , 仅计教民就有两万三千多人(季理斐、任廷旭:《庚子教会受难记》 , 上海广学会本) , 而按其他史料的说法 , 仅在“奉旨造反”期间 , “数十万人横行都市 , 夙所不快 , 指为教民 , 全家皆尽 , 死者十数万人 。”(罗惇曧:《庚子国变记》)这是包括疑似教民的冤死者 。义和团高潮时 , 进京团民据说达十数万乃至数十万 , 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他们似乎都一哄而散 , 既没见激烈抵抗 , 甚至也没见来不及逃走大量遇难如后来抗战时的“南京大屠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