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火器时代:太平天国的洋枪队是什么

许多文艺作品里,太平军战士的形象,都是裹着红头巾,穿着写有“太平天国”的号衣,手里拿把大刀或拿根长矛 。
且不说头巾、号衣是否贴合真正太平军的打扮,单说武器,就只能打50分: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可不光有刀矛,还有很多火器 。
网络配图
早在金田起义时期,太平军中就有不少枪炮,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二十七日,清将乌兰泰进攻新墟,一次就夺得太平军火炮13门,都铸有“太平左右军”字样,显然,这些炮是起义后自行铸造的,桂平当地也有韦昌辉“开辕门造炮”的记载 。
除了炮,早期太平军也有不少其他火器,据被俘的李进富称,在紫荆山的太平军士兵,每人都要带一个装火药的布口袋,可见用量是不少的 。
1855年左右出版的《行军总要》规定,太平军最基层的战斗单位“两”(有25个人),装备抬枪两杆,鸟枪5杆,抬枪是由两人操作的,照此计算,太平军步兵装备火器与装备刀矛的比例为9∶16,考虑到太平军一般不让新兵直接上阵,实际比例要更高 。与太平军对敌的湘军,一个营分四哨,每哨八队,其中四队刀矛,两队抬枪,两队小枪(鸟枪),另有亲兵六队,其中三队刀矛,两队劈山炮,一队小枪,冷热兵器比为1∶1,两相对比,差距固然有,但不算大 。大炮对于太平军而言十分珍贵,1852年太平军在湖南岳州意外获得当年吴三桂留下的铁炮,便如获至宝;进入南京后,重炮多被集中调配,如江北要塞瓜洲,就曾被分配装备重2000斤的铜炮 。相对而言,抬枪、鸟枪和小炮就普及得多了 。
对于洋枪的使用,太平军也并不落后,1855年湖口之战时,汪海洋等太平军“先锋队”就使用洋枪突击,1858年的繁昌之战,太平军刘官芳部已大量使用洋枪 。后期太平军装备的洋枪洋炮数量极多,如忠王几千人的卫队都以洋枪为武器,苏州城里装备洋枪的士兵更多达20000人 。
清军不论八旗、绿营或湘军,习惯上都将冷热兵器分别编组,如湘军,每个营的8个队(每队100人),要么全部装备刀矛,要么全部装备火枪,且鸟枪和抬枪都分别编组 。而早期太平军则将冷热兵器混编,最基层的“两”也不例外 。
【中国新火器时代:太平天国的洋枪队是什么】冷热兵器混编的好处,是所有士兵都可以学习火枪技术,便于普及、推广和扩军,且每个小单位都能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但在太平天国时代,火枪的发射速度很慢,只有组成大队进行分组齐射,才能形成弹幕,冲破敌阵或阻止敌人冲击,从这个角度讲,湘军的编制模式更有利于大兵团的阵地战 。
网络配图
弹幕转移压制后期太平军一些部队也采取了将洋枪集中编组的形式,如陈炳文、邓光明部的洋枪队分别多至7000杆和4000杆,1862年雨花台大战,忠王李秀成率领十多万人猛攻曾国荃湘军,更是将所能搜集到的几万杆洋枪和几百门新旧洋炮“悉萃于此一枝”,还摸索出用弹幕转移替代兵力进行压制的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 。
尽管如此,在大多数时候,太平军总是吃火器的亏,这又是为什么呢?
太平军长期遭受封锁,前期双方都使用老式枪炮时,清军火器为统一制造,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质量较有保证,而太平军则既有缴获,也有民间搜集和自制,质量参差不齐,规格五花八门,使用效果自然较差;后期双方都努力搜罗洋枪洋炮,但清军系批量订购,虽然也口径繁杂,但具体到某一个营、或某一支部队,装备却是统一的,而太平军的洋枪洋炮既有走私的,也有缴获的,是地地道道的“万国牌”,1860年访问天京的英国吴士礼船长曾检查过太平军装备的一些洋枪,认为质量很不稳定,有些“给使用者制造的危险要比给敌人的更大”,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