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发现罕见金代古墓仿木结构八角形砖雕

日前 , 在黎城县西仵乡东水洋村发现了一座距今已有800多年的罕见金代古墓 。这座仿木结构八角形砖雕古墓的发现 , 对研究中国的古建筑、特别是上党地区古建筑的营造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 ,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
昨天上午 , 采访人员赶到黎城县西仵乡东水洋村发掘现场时 , 只见工作人员正在墓室内对墓葬进行清理 , 地面上的墓穴两旁已堆起了高高的土堆 , 旁边空地上支起的一座帐篷是看守民警和发掘人员用来休息的地方 。
网络配图
据在现场的黎城县文博馆馆长赵小慧介绍 , 清明节期间 , 按照黎城当地风俗 , 老百姓有的要迁坟 。4月3日 , 黎城县西仵乡东水洋村有一户村民在村东头一块没有封土堆的耕地上找自家墓地时 , 意外地发现下面有一座古墓葬 , 于是立即报告了当地文物部门 。
长治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过初步勘查 , 认定这座墓葬为宋金时期的古墓葬 。当地政府随即派驻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对这座古墓葬进行了保护 。经省文物部门批准 , 4月6日起 , 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和长治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入驻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
手拿铁锹、满身泥土的黎城县文博馆馆长赵小慧告诉采访人员 , 刚开始进入工地发掘时 , 墓室内已经被淤土填了不少 , 这样给发掘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为了保护墓葬的安全 , 县政府派出公安民警和武警24小时在现场看守 , 一直到发掘工作结束 , 当地文化部门也派专人值班 。“发掘队伍从上午8点开始工作 , 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 , 下午一直工作到7点 。刚开始 , 雇用了十几个民工 , 现在清理墓室剩下四五个人了 。工地上照明靠发电机发电 , 渴了用电热棒烧水 , 饿了泡方便面 , 值班人员或自带干粮在工地上吃饭 , 晚上在附近搭的帐篷里值班 , 挺辛苦的 , 夜间气温下降后仅靠一条被褥取暖 。”赵小慧说 。
网络配图
穹窿的墓顶已开了大半个口子 , 该古墓位于地下约3米处 , 墓室坐北朝南 , 呈八角形 , 墓穴整个为砖砌手工雕刻 。虽年代已久 , 但仍然可以显出当时匠人们精湛的建造工艺 , 墓室内全部是仿木结构 。墓顶部是砖雕仿木建筑门楼 , 上砌斗拱、檐椽和瓦脊 。在墓葬下面分别有5个砖砌的拱券式耳室 , 每个耳室大约1米多高 , 里面有侧室 。
赵小慧介绍说 , 每个耳室均发现了火葬后的尸骨 , 已经炭化 。从木结构的工艺和规模来看 , 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大户人家 。过去长治市也曾发现过类似的木结构古墓 , 但均为四角墓 , 像这种八角墓在长治地区还是首次 。斗拱、底座都有明显的宋金时期的古建筑特点 。
25日上午 , 随着考古发掘人员从3米高的墓室内铲出最后一锹土 , 为期20多天的黎城县金代古墓清理发掘工作宣告结束 。考古人员从墓道里发现了一个陶盆的几块残碎片 , 在墓葬正中间除了发现一具完整的人体骨胳、一个陶罐和几个灯盏外 , 没有发现墓志铭 , 也没有发现其他随葬品 。
【黎城发现罕见金代古墓仿木结构八角形砖雕】网络配图
据长治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进先介绍说 , 金代墓葬虽受辽墓的影响 , 但更多的是继承北宋的墓制 。金代墓葬大多以火葬为主 , 棺木多为木制骨灰盒 。特别是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注重营造墓室 , 流行雕砖墓 , 仿木结构及墓壁装饰基本上与北宋后期相同 , 随葬品一般较少 。像这座墓葬 , 它的建筑结构和做法与宋代李诫《营造法式》里的万佛堂建筑做法是完全吻合的 , 因此 , 对研究中国的古建筑 , 特别是上党地区古建筑的营造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