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曾听信谗言差点误杀长子,朱高炽是怎么躲过杀身之祸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 , 其早在洪武时期就被朱元璋立为燕世子 , 将来继承燕王位 , 这引起了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不满与嫉妒 , 二人没少对朱棣说大哥的坏话 , 朱棣本就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又胖又跛的朱高炽 , 有了两个小儿子的恶意中伤 , 就更加嫌弃大儿子了 。
特别是到了靖难战争时期 , 朱高炽是一介书生 , 肩不能挑 , 手不能提 , 被朱棣安排留守北平 , 而让喜武不喜文的老二朱高煦随着出征 , 于是朱高煦就利用这个机会竭力诋毁哥哥朱高炽 , 以便谋取继承权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素有机灵鬼之称的老三朱高燧也没闲着 , 也想争取升一下职 。朱高燧的开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时常在朱棣跟前跑腿的贴心宦官黄俨 。
宦官本是在宫中干些洒扫粗活的贱役 , 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了 , 于是生理不健全导致了身心的扭曲 , 为了改变自身的地位 , 在那个随时都充满杀机的绝对权力中心 , 他们必须得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 明察秋毫 , 博得最高主子的欢心 , 这样才能将自己从人下人变成人上人 。黄俨就是这么一个狡黠的宦官 , 他多次接受朱棣委派的秘密使命 , 并能很好地完成 , 因而很得燕王朱棣的喜欢 。不过黄俨并没有至此停下脚步 , 他要谋求更为长远的利益 , 因为现在的燕王毕竟已经40岁了 , 即使夺到了皇位也干不了多长时间 , 因此自己必须要结交好现在主子的未来接班人 。朱高炽早就是世子了 , 身边不乏有人;朱高煦虽是恶棍武夫 , 但在战争中也结识了一些战友将士 , 在这两个王子身上下工夫 , 将来他俩之中无论哪个登基了都不会首先感激自己的 。而三王子朱高燧倒是个潜力股 , 他既是燕王朱棣的嫡子 , 有着继位的优势 , 又是家中排行老三 , 在朱棣的儿子中年龄最小 , 天下父母多偏爱最小的 , 朱棣也不例外 。黄俨看准了 , 从朱棣喜爱之子朱高燧下手 , 他阴结朋党 , 千方百计地宣传三王子朱高燧的“美德” , 并与二王子朱高煦一派达成了默契 , 建立起统一战线 , 想共同扳倒朱高炽 。
看到朱棣出兵远征建文朝廷军 , 黄俨逮住机会让人散布谣言 , 说:“燕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 有暗通建文朝廷之嫌 , 用不了多少时间他就会让父王回不了北平大本营!”谣言是可怕的 , 本来就对朱高炽不满意的朱棣开始犯嘀咕了:“会是真的吗?”他吃不准 , 就问身边的二儿子朱高煦:“人们在谣传 , 说你大哥暗通建文朝廷 , 共同对抗为父?”一直对大哥鸡蛋里挑骨头的朱高煦听到这般问话 , 知道父亲的疑心病又犯了 , 这可是整治大哥的好机会!于是他就在父王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你别看我大哥那憨厚的样子 , 其实呀早在皇爷爷(朱元璋)在世时 , 他就与皇太孙朱允炆关系很密切了 。”朱棣听完后没吭声 , 但心里十分恼火 , 可惜分身无术 , 自己在外打仗 , “老家”的那些迷惑事再多也只好忍忍了 。
正好这时建文朝廷军队吃了败仗 , 皇帝朱允炆采纳了大臣方孝孺的建议 , 实施“离间计” , 想让朱高炽背叛父亲朱棣 , 与建文朝廷合作 , 朝廷则许诺封他为燕王 。计策定好后就修书一封 , 派上使臣前往北平 , 递交给朱高炽 。朱高炽拿到建文朝廷的信件后认真地思虑了一番 , 从常理角度来讲 , 自己与朱允炆关系确实不错 , 堂兄弟之间书信来往纯属正常 。但现在是战争时期 , 双方处于敌对的阵营 , 总不会堂兄弟之间送封书信嘘寒问暖吧?再说我那个多疑又暴躁的父亲本身就很鬼 , 他对我一向不满 , 我要是拆了建文皇帝的书信 , 即使内容为堂兄弟间传递友情和亲情的 , 也将会招来大祸 。与其这样 , 倒不如不拆为好 。想到这里 , 朱高炽下令 , 让人将朝廷使者押解起来 , 并原封不动地将书信一同送往父亲朱棣的兵营里去 。《明仁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