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被赐死?只因他触及了帝王得底线

年羹尧(1679年-1726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 。
但次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自尽 。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 。
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 。
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 。
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 。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 。
年羹尧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于是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 。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羹尧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
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直至后来逐渐失宠获罪,被雍正赐死,是何缘由让年羹尧落得如此下场?
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擅作威福 。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 。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 。
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 。
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
第二,结党营私 。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 。
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它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 。
小说《儿女英雄传》所写纪县唐实指年羹尧,说他是经略七省的大将军,“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这些都是艺术上的夸张,与实际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但也说明年羹尧的势力之大 。
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竟相奔走其门 。
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 。
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 。
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 。
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之垣带到北京,“再次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 。
遭年羹尧、赵之垣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