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最怕的明朝大将孙承宗,如果他不辞官,清朝没那么容易打下明朝

说起魏忠贤那真的是无人不恨 , 此人无恶不作、结党营私甚至都敢觊觎皇位 , 但他也有怕的人 , 可能有读者不相信 , 其实“九千岁”的魏忠贤还真有的怕的人 。魏忠贤不但怕此人 , 而且得知此人要到京城时 , 他吓得跪在皇上床边大哭 , 这个人就是孙承宗 。
1620年 , 以左庶子充日讲官 , 进入詹事府做事 , 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 , 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 泰昌帝继位仅一个月 , 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 。
因此 , 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 。孙承宗继而就做了天启帝的老师 。这样 , 年近花甲的孙承宗 , 依借帝师的地位 , 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
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 , 并备前屯 , 充当其后盾 。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 , 宁远“商旅辐辏 , 流移骈集 , 远近望为乐土” , 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 , 明军防线不断延伸 。
【魏忠贤最怕的明朝大将孙承宗,如果他不辞官,清朝没那么容易打下明朝】1625年夏 , 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 。这样 , 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 , 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
而配合关、宁、锦铜墙铁壁的纵深防御 , 是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一批名将:满贵、祖大寿、吴襄、赵率教等 。孙承宗最大的成就 , 是培养出了日后堪与后金八旗劲旅决战的名将——袁崇焕 。天启三年至天启六年 , 大明东北四年无战事 。
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 , 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 , “关门息警 , 中朝宴然 , 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 , 按照战功来衡量 , 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 。
然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对孙承宗和袁可立积极防御的一番作为作过很中肯的评价:“兵家有云 , 善战者 , 无赫赫之功!”
孙阁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 , 是因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 , 再加上袁军门的水军牵制 , 后金不肯贸然来碰他的霉头 , 所以两年下来 , 孙阁老和袁军门一直没有发动大战役的机会 , 而发动战略总反攻把后金赶出去的机会又不成熟 。但反过来说 , 孙阁老在无形中为朝廷省下了许多军费 , 确保了山海关安然无恙 , 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机会养精蓄锐 , 充分显示了天朝的不战之威 。”
孙承宗功高权重 , 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 , 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 , 故进行过多次试探 , 但均遭到拒绝 , 由此怀恨在心 。
1624年十一月 , 孙承宗西巡至蓟、昌 , 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 , 并面奏机宜 。魏忠贤得知 , 恐其拥兵“清君侧” , 大惧 , “绕御床哭 , 上亦为心动” , 当即命内阁拟旨 , 以“无旨擅离信地 , 非祖宗法”为名 , 令其返关 。孙承宗无奈 , 只好返回 。
1625年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 , 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 , 围攻马世龙 , 并参劾孙承宗 。孙承宗气极 , 连上二疏 , 自请罢官 。九月 , 返乡 。但就这样孙承宗归隐 , 但魏忠贤依然不敢动他 , 就这样过了几年 , 直到崇祯即位 , 这位朝廷重臣毅然决然的重入仕途 , 与清军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