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于唐朝名相魏征,多次顶撞皇帝却大有裨益

魏征(580---643) , 字玄成 , 馆陶(今河北馆陶)人 , 一说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唐初治家 , 少时丧父 , 家贫 , 但胸怀大志 , 喜好读书 , 曾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 , 后随李密归唐 , 又为窦建德俘获 , 任起居舍人 。
窦建德死后 , 他为李渊太子李建成信重 , 任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后 , 李世民即位 , 喜欢他的直率 , 擢为谏议大夫 。他为太宗参谋国事 , 遇事进谏 , 所提意见贯穿一条“居安思危、节奢以俭”的主导精神 , 魏征口无遮拦直谏领导 , 对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大有裨益 。
太宗登位以后 , 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 , 以隋亡为鉴 , 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 , 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 , 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 , 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 , 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 , 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 , 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 不断改进统治方法 , 等等 。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 ,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 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于唐朝名相魏征,多次顶撞皇帝却大有裨益】太宗登位以后 , 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 , 以隋亡为鉴 , 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 , 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 , 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 , 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 , 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 , 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 , 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 不断改进统治方法 , 等等 。
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 ,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 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
但再开明的皇帝 , 毕竟身为九五之尊 ,  有时对于违逆自己的人难免怒火中烧 , 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魏征就曾因据理力争而使唐太宗恨不得杀了他 。一次罢朝后 , 太宗大骂:“会须杀此田舍翁 。” 意思是 ,  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把这土地主给宰了 。
长孙皇后一听这话 ,  忙问是谁让太宗如此气愤 。太宗答道:“这个魏征狗胆包天 ,  老是在朝廷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跟我争 , 简直是羞辱我 。”但是 ,  贤明的长孙皇后却笑着向太宗道贺 ,  说道:“我听说君主圣明大臣才会直言 , 现在魏征直言 , 恰恰是因为您圣明的缘故 。”
太宗听了 ,  觉得“主明臣直”的确是有道理 , 而且长孙皇后言辞之间还把太宗给夸奖了一番 , 于是由怒而喜 , 不再对魏征耿耿于怀了 。
魏征入朝为官之后 , 始终秉性忠直 , 仗义执言 , 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 , 必定要站出来说话 , 甚至不惜犯颜进谏 。唐太宗也拥有难得的气量 , 敢于重用魏征 , 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 , 并封为魏国公 。玄武门之变后 , 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 , 召他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