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赵普是北宋初期的宰相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在北宋初期的宰相中,赵普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和开国皇帝赵匡胤关系特殊外,还和赵氏皇族的其他成员打得火热,皇室的核心机密,别人掺和不得,赵普却可以掺和,尤其深得赵氏兄弟的老娘昭宪太后的青睐 。说起老太太青睐赵普,也是有原由的:这件事发生在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周世宗御驾亲征向南唐大举进攻,夜半时分,马军副指挥使赵弘殷(赵匡胤之父)率领着一支人马,来到了滁州清流关城下,传呼开门,想要入城休息 。城上的守将正是他的儿子、刚刚被世宗皇帝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兼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 。
这座地势险恶的关隘是赵匡胤经过力战,几天前才从南唐军队手中夺下来的 。赵匡胤不肯开城,并说道:“父子固,启闭(指城门的开关),王事也 。”于是,赵弘殷的部队只好露宿在城外,天亮才得以入城 。由于在城外冻了半夜,赵老爷子病倒了 。战事突变,赵匡胤必须马上率军出发,可老爷子却歪在了床上,于是,赵匡胤便把分配到身边没几天的军事推官赵普留下来做临时“男护工”,替他照顾生病的老爷子 。然而,赵普正是凭借着这段“男护工”的经历,得到了赵老爷子的信赖,自然也得到了当时还不是太后的赵老娘的青睐,从此赵普被赵氏家族当做族人看待,从小小的军事推官升任赵匡胤身边的节度掌书记(略相当于大军区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最终成为大宋开国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谋臣 。
宋太祖黄袍加身的第二年,昭宪太后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宋太祖和皇家心腹赵普召到病榻前,口授遗嘱 。大意是,要吸取后周“主少国疑”,丢掉江山的教训,要求赵匡胤不得传位给儿子,只能“兄终弟及”安排接班人 。赵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长兄老大和五弟早亡,只剩下两个弟弟,老三赵光义和老四赵光美(赵光义即位后改为赵廷美) 。老太太临终前设计的传位线路图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光美,再由赵光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老太太恐儿子们不遵此命,便导演了一场“金匮之盟”的游戏,让赵普把她的意图以盟誓形式记录下来,“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还不算完,老太太生怕日后生变,到时候皇家没人认账,就拉上最信赖的赵普做证人,让他在盟誓上签字画押,这才放心去了(当然,“金匮之盟”的真实存在始终是一个谜,后人多认为是赵光义和赵普合设的一个骗局) 。
赵普是“金匮之盟”的三个当事人之一,昭宪太后之所以把皇室的核心机密宣示于他,自然是出于对他的充分信任,主要目的是想要他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大孝子宋太祖倒是十分听话,没打折扣就完成了政权的平稳交接(但“烛影斧声”后的交接,却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大宋的第二代皇帝果然是老太太指定的赵光义 。然而,赵光义却没能学习兄长赵匡胤的好榜样,遵照盟誓把政权的接力棒递到赵廷美手中 。这其中,赵普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扮演了一个极不厚道的角色 。
按说,昭宪老太太如此信任赵普,赵普理应倾力回报才对,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选择了不厚道的做法 。
【为何说赵普是北宋初期的宰相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宋太宗赵光义老早就瞅着赵廷美不爽,传位于这个兄弟,总觉心有不甘 。可不传吧,又有“金匮之盟”这道坎难过 。由是,赵光义找了个机会,试探掌握了“金匮之盟”秘密的赵普:“赵爱卿,朕这皇位是该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兄弟呢?”
赵普乃绝顶聪明之人,对赵光义的心思早就心里有数,现在一听,知道卖讨好卖乖的机会到了,于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将特别的殷勤献给特别的皇帝:“陛下,这事太祖已经失误,难道您还要再次失误?”显然,他在用暗示法为宋太宗指点迷津 。赵普这段劝诱宋太宗的话,被后人提炼出一句成语:“一误再误”,意思是一次错了,不吸取教训,二次又错,屡犯同样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