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人出行如何打尖住店

导读:每当我们外出旅行总会少不了住店 , 但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 , 这客栈就成了行人们的救星 。可是古代住店是有很多讲究的 , 不是有钱就可以居住 , 还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 古人打尖住店是什么样子的 。
古时候的人出行普遍的都是步行、特别是老百姓、至于马子和车那是一定的奢侈品的、非富即贵是用不起的 。不过古时候人们的互通友好还是普遍的、所以出远门在路上不比担心自己没地方住啊没食物吃啊、人们还是很善良的能主动地去接待留宿过家 。
网络配图

不管有钱没钱 , 如今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出门旅游 , 然而 , 离开家门也就离不开吃饭、住宿的琐事 。那么在古代 , 打尖(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住店又是怎么个情况呢?
1.一场不得不走的旅行常常属于“快递小哥”
因为户籍和税收的原因 , 古代的中国人能随便出门旅游 。最常见的是商务旅行——信使 , 也就是中国快递行业最早的从业人员 。而中国最古老的客栈–驿站 , 也是专门为执行公务的信使官吏所设置 。从商代中期到清光绪二十二年止 , 驿站长存三千余年 。
2.“介绍信”、护照样样全
【揭秘:中国古代人出行如何打尖住店】除了不能随便出门旅游 , 古代旅客也不能随便开房 。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 , 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 , 都会持有路引、门券或鱼符、牙牌等 , 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 。光有身份证明不行 , 旅店还要详细登记住店客人的姓名、籍贯、职业、目的地、所为何事 , 比现在的登记手续还严格 。
此外 , 古代人甚至还有出国用的“护照” 。电视剧《西游记》中 , 老提到唐僧师徒的通关文牒 , 不过 , 据悉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 并没有取得官方的介绍信 , 是一路混迹在商队中私自出国取经的 。
网络配图

3.睡柴房和马圈不是传说
与现代的总统套房、豪华间和标准间一样 , 古代对客栈的房间也进行了分级不同时期的称谓不同 , 通常有天号、地号、人号、通铺、柴房、马圈 。
4.官办旅馆在特定时日免收房费
现代旅馆在一定时段会推出“特价房” , 而古代旅馆也会给客人打折 , 甚至免费 。《宋朝会要》记载 , 官办旅馆在雨雪天和“冬至”、“寒食”等日子 , 应免收房费 。此外 , 在疫病流行时 , 也有免房费的现象 , 相当于今天的慈善活动 。
5.古代也有外事宾馆
我国古代的中外使节互访相当频繁 , 因此专门为外宾服务的外事宾馆也早已有之 。如“扶桑馆”专门借贷日本人 , “暮在里”专门安排来自朝鲜半岛的使节和游客 。隋唐、宋朝时期 , 外事宾馆改称为“四方馆” , 元明清时期 , 这类宾馆又称为“会同馆” 。
网络配图

6.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就出现旅馆广告
跟只能出公差的中国古人不同 , 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人就热衷于出门 。他们常参加宙斯大祭之日的“奥林匹亚庆典” , 参观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 这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雏形 。到公元前4世纪 , 随着游客的增加 , 精明的旅馆店主开始在路边放广告牌 , 指导游客找到路边的旅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