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在上吊前还秘密安葬死敌魏忠贤遗骸

崇祯和魏忠贤是死对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崇祯曾在上吊的五天前秘密安葬魏忠贤遗骸,这太奇怪了!崇祯为何要这么做?
魏忠贤曾经是大明王朝实际的掌权者,位高权重,生前做过很多坏事,害死很多忠良,但不得不承认,他治国理正的能力相当好 。魏忠贤死得很惨,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 。崇祯很为自己的做法感到骄傲 。
魏忠贤心狠手辣,对权力欲望很大,但他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尤其在事关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的立场上,表现得深明大义 。魏忠贤与秦桧的不同是,秦桧自私卖国,而魏忠贤自私不卖国 。他曾经大胆启用辽阳战役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 。
网络配图
崇祯继位时大明江山早已是摇摇欲坠,地方难民揭竿而起,关外清兵步步紧逼 。在这种时候,大明朝需要一个强人,而不是一个怯懦的皇帝 。崇祯并非昏君,他也想把国家治理好,可惜能力不行,做事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而且小心眼,好猜忌 。
当清兵快打到北京城时,他想迁都,其实这样做是对的 。他与一位大臣商量:“等明天上早朝时你先提出来迁都 。”这样做的目的是,即便最后迁都不成,崇祯也好挽回面子 。第二天上早朝时,这位大臣提出迁都,结局一位不识趣的大臣说:“万万不可啊!”假如迁都会怎么怎么样,结果其他大臣一个不敢吭声 。因为大家知道崇祯好猜忌,这个时候如果谁提出反对意见,崇祯可能还会埋怨,于是都不做声 。于是迁都的计划流产了,崇祯只能被迫上吊殉国! 崇祯身上有很多君主不该有的性格,他婆婆妈妈,遇事不能果断决议,好面子,搞得大臣们不团结 。魏忠贤死后,他曾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可惜东林党人与他一样胆小怕事,这有点儿“物以类聚” 。
网络配图
后来他逐渐意识到魏忠贤的重要性,估计心里很后悔 。魏忠贤残忍,这个不能为他翻案,但他治国有能力且顾全大局,这个也得看到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就在崇祯上吊的五天前,他下令秘密安葬魏忠贤的遗骸,并将其葬在魏忠贤身前看中的一块风水宝地——碧云寺 。
战国末期王翦的灭楚之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从此战当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将用兵的非凡谋略 。
公前224年秦王赢政决定发动灭楚之战,针对灭楚之战秦王同时问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回答则是“非六十万不可” 。在秦王看来,王翦应该真是老迈无能了吧,于是将二十万秦军交给李信,出征灭楚 。
应该来说李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率领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陷了郢都 。但好景不长,被楚将项燕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秦军被迫退回秦国 。
秦王无奈,只好重新让王翦出征,并且同意了王翦坚持的六十万大军的兵力要求 。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王翦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呢?
站在王翦的立场和角度上,熟读一下兵书,总结一下“长平之战“的经验教训,再观察一下楚国的国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
此战的关键就在实现战略目的——灭亡楚国,而灭亡楚国的先决条件就在于歼灭或者彻底击溃楚军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军)那么楚军在哪里?楚军因为封君制分散在楚国各地,所以灭亡楚军的先决条件就是让楚军集中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楚军集中起来呢,办法只有一个——重兵压境,而且还是越多的军队越好,这样自己在完成军队集结,重兵压境的同时,楚军也会完成集结前来应战 。为歼灭和击溃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