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妃怎么读,宓怎么读( 三 )


《洛神赋》原文,第六段
① 东路:归东边的鄄(juàn)城(封地) 。
② 騑:车辕两旁的马 。
③ 辔 :缰绳 。
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满怀深情把洛神容貌想象,回首顾盼更令我愁绪满怀 。我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登上轻舟逆流而上 。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 。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 。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返回的道路 。当我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
《洛神赋图》局部,怅盘桓而不能去
总结《洛神赋》主要有三个特点:
想象丰富 。曹植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这就是想象 。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因为此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此赋起笔便是平中蕴奇的氛围创造 。开头平平的叙述,正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叙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样,奇境的显现事前一无征兆 。但在此刻,作者刹那间目睹了一幕终身难忘的景象:一位俏丽的女子,即洛神现身 。接着作者像要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争辉似的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状 。然后写洛神率众离去,与屈原《离骚》抒写主人公悲怆远逝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画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对于《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等赋相提并论 。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诸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妙处,是以前的作品所不能及的,同时也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
收藏与点赞齐添,评论共转发一致 。
感谢「关注」,雅俗共赏 。
【宓妃怎么读,宓怎么读】推荐阅读《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