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渔阳在哪里 渔阳在哪里


秦朝渔阳在哪里 渔阳在哪里

文章插图
渔阳在哪里1渔阳有三处 , 分别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天津市武清区、天津市蓟州区 。
渔阳 , 古代地名 。燕昭王二十九年 , 置渔阳郡 , 治所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 。秦统一后 , 复置渔阳县 , 郡县同治 , 治所与燕相同 。历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至北魏 , 渔阳郡始徙治雍奴 。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 。隋大业末年 , 改无终县为渔阳县 , 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 。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 。
因此渔阳应对三个地点 ,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前治所为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移至雍奴县治所 , 即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隋大业末年 , 改无终县为渔阳县 , 即天津市蓟州区 。
秦朝谜案:河南人陈胜去北京戍边 , 为何要绕道安徽大泽乡?2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 , 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亦成为后世引用转载的经典 。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起因 , 史书记载的很明确:900闾左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 , 结果遭遇会天大雨 , 道路不通 , 而按照秦法:“失期 , 法皆斩” , 于是900人铤而走险 , 揭竿而起 。
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在秦朝 , 戍卒失期到底用不用斩首?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记载说:朝廷征发徭役 , 迟到三天到五天 , 斥责;六天到十天 , 罚一盾;超过十天 , 罚一甲 。如遇到大雨 , 可免除征发 。
看起来似乎是陈胜编造了一则“失期 , 法皆斩”的谎言煽动了戍卒起义 。但是 , 《睡虎地秦简》的这则规定是针对徭役而言 , 并非陈胜这样的戍役 。
徭役地点在内地 , 时间为一个月 , 主要任务是土木工程 , 服役者称“更卒”;而戍役的地点主要在北边的长城以及南边的岭南一带 , 时间为一年 , 服役者称“戍卒” 。与前者相比 , 后者带有军事性质 , 因此 , 陈胜等900人适用军法 。
可见 , 陈胜以“失期 , 法皆斩”煽动戍卒造反 , 其实有一定道理 , 并非是信口胡诌 , 毕竟这900人从鱼肚子里发现“陈胜王”三个字证明这些人中是有识字懂法之人的 , 绝非陈胜三言两语就能教唆这些人冒着杀头的风险起义 。
但由此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陈胜等人行进路线的疑问 。
陈胜是哪里人?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很明确:“陈胜者 , 阳城人也 , 字涉 。”阳城是哪呢?历来都有多种争议 , 有说是河南登封、有说是河南南阳 , 也有说是安徽宿州 。
如果陈胜是安徽宿州人 , 那么他从宿州出发前往北京途经大泽乡最为合理 。但可惜 , 秦汉之际安徽境内是没有“阳城”的 。此外 , 赵高也说过“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指陈胜是上蔡附近之民) 。可见 , 陈胜是河南人 , 吴广的家乡阳夏也在河南境内 。
既然陈胜、吴广是河南人 , 在“失期当斩”的严刑峻法之下 , 为何不走由河南直接北上这条近路 , 反而绕道千里进入安徽大泽乡呢?也许有朋友会说 , 陈胜是阳城人 , 并不代表生活在阳城 。的确 , 在现今社会籍贯在A地而生活在B地的情况非常普遍 。不过 , 陈胜生活的时代是秦朝 , 按照《秦律》规定:民户迁徙应报告官吏 , 重新登记户籍 , 名曰“更籍” 。更籍之后 , 陈胜就不属于“阳城”人了 。距陈胜时代不远的司马迁也就不会有“陈胜者 , 阳城人也”这样的记载了 。
怎么解释这桩秦朝“绕路”谜案呢?还是得从司马迁的记载说起 。
《史记》说陈胜“字涉” , 这一点很关键 , 在秦朝 , 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的人才会有“字” , 如汉初三杰中只有出身韩国国相的张良有字 , 而萧何、韩信是没有字的 。陈胜有字和他出身闾左(贫民)的身份是不符的 。
不仅如此 , 身为闾左的陈胜对秦朝的政局十分了解 , 知道“扶苏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 , 今或闻无罪 , 二世杀之”这样的秘闻 , 陈胜自己也说“百姓还不知道扶苏已死” , 因而诈称“公子扶苏” 。在夺得陈地后 , 张耳、陈余来投时 , 陈胜也能轻松说出二人生平事迹 。